从2010-2014年我国主要生物农药品种农田使用量来看,2014年生物农药使用量占比1.7%,在农药总体使用量中占比较小,这与我国已经拥有较完整的生物农药类别和产品系列相矛盾。
农民需求现状
小规模农户:应用生物农药的意识淡薄;对使用生物农药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缺乏价格、技术、成本等问题;部分生产鲜食农产品的农户希望使用,但缺乏必要知识、信息和技术。
合作社、高端农产品农户和生产企业:短期利益驱动,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策略和技术体系;有需求,但信息不畅通,缺少应用技术;对生物农药缺乏信心,怀疑效果。
生物农药现状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有较完整的生物农药类别和产品体系(微生物、昆虫天敌、信息素、植物源等);一些有潜力的品种未进行产业化开发和应用,覆盖靶标范围窄;商品性不足,剂型、包装等不适应大批量、多用途应用的需要;产品特性存在弱点,不利于大规模应用;规模相对小,资源受限制,产量较少,价格相对偏高;规模化天敌工厂较少。
生产企业。企业数量多,总体看品种类别较齐全;部分企业的产品质量较好,声誉好;企业多而小,产品较单一,规模小,未形成完整产品体系;复配随意性大,添加隐性成分;市场培育和开发不足,对应用技术开发不重视;市场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
流通渠道。生物农药吸引力小,缺乏积极性;缺少冷藏、运输、专用仓储等专用设备;活体昆虫天敌、信息素产品未进入流通渠道,企业直接面对用户;存在夸大宣传靶标范围、防效的现象;技术服务能力薄弱,以单纯营销为主。
技术推广部门。体系健全,技术力量较强,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和防治技术进展;是技术推广主渠道,掌握大部分政府资源;一些部门对生物农药推广应用缺乏原动力和主动性,宣传、推广不够;在“科研-生产-推广-应用”链条中缺乏协作,对其他环节的引导、促进作用、信息沟通不够。
科研开发。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门类较齐全,科研水平和能力较强;重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轻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一些有潜力的技术和品种停留在实验室和试验阶段;对生物农药应用技术,与其他措施协调配套研究较少,未形成协作合力。
政府部门的角色和作用。政府部门是生物农药发展与应用的政策制定者和主要推手;未充分认识到生物农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作用;对生物农药研究、生产、评价、推广、应用的支持薄弱,未形成持续、有份量的扶持和激励政策;对生物农药采取与化学农药相同的、单一的药效评价体系,使生物农药的优点和特性难以突显出来。
推动生物农药发展应用
生物农药产品。切实提高产品的商品性、质量;丰富生物农药种类,针对靶标开发相应产品和使用技术;准确定位,培育市场,提高市场服务能力。
政策层面。制定国家层面的生物农药发展战略、宏观支持政策;对生物农药防治技术应用实施补贴政策;推动生物农药科研、生产、推广、应用协同攻关;对生物农药的登记管理、税收政策,生产、流通等实行最优惠政策。
应用技术层面。转变传统的药剂选择标准,把选择性、生态安全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作为选择药剂的主要指标,注重宣传生物农药的优点和特性,逐步提高生物农药在整个防治中的比重;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制定以生态、生物农药为基础的作物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并通过示范、宣传、培训活动加以推广;与科研、生产企业开展协作;为农民提供生物农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
使用层面。对农药残留严格管控,对农残超标产品不姑息;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为农户提供生物农药信息、技术、产品;转变观念,培养可持续发展、容忍、质量优先的理念;对实行非化学农药、生物防治农产品实行补贴;鼓励规模化使用生物农药,提高种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