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兆亮 内蒙古自治区地理面积广阔,除沙漠和草原地貌外,还有1.37亿亩的耕地和大面积待开发的戈壁荒滩。作为全国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四个省区之一,每年向国家贡献600亿斤以上的粮食,是全国粮食重点生产省区之一。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全区粮食产量由658.5亿斤增加到732.8亿斤,增幅11.3%,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增加5个百分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跨上700亿斤新台阶,粮食产量全国排名由第10位跃升至第8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内蒙古自治区能取得这些骄人的成绩,离不开全区上下多年来对土地改良治理工作的不懈努力。自治区出台政策鼓励退耕还林还草,加快沙化土地治理进程保护草原耕地等举措;通过在年降水量较低地区铺设永久性灌溉管线,使得在原本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今也能结出丰硕的果实;通过引用抗盐碱型生物肥料对低产田荒滩进行土壤改造,实现地力提升,产量大幅突破。
据了解,黑龙江禹农肥业有限公司已连续多年在内蒙古地区进行多地点多种植项目的土地综合改良治理推广工作,并取得了优异的成效。公司旗下的“修复丹”品牌土壤改良肥料已在全区多个旗县落地生根,成为最受当地农民认可的化肥品牌之一。
金秋十月,笔者跟随禹农肥业一起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香山农场,去探寻在这里发生的农业奇迹。扎鲁特旗地处通辽市北部,土地多以旱地为主,以前多种植玉米,近年来增加了谷子等粮食作物。在没接触到“修复丹”进行土壤改良之前,部分地块玉米亩产最高记录只有1300斤。
“现在一亩地能打到一千六七百斤,旱年头儿也不怕。用了这个肥,庄稼能出全苗,还特别抗旱,长势也是突出的好。现在年年产量都很高,去年伏天一个多月不下雨,大部分地都绝产了,我还照样有收成呢!”当地农民纪奎高兴地介绍他这几年农业丰收的场景。这里的农民大都不善言谈,但神情、言语间却流露出喜悦和对明年收成的美好愿景,更有对禹农肥业土壤改良肥料“修复丹”的赞许与感谢。
“在我们这边,我家的土地最多。以前根本不在乎别人家哪块地多打了多少粮,反正最后肯定还是我卖的粮最多。但这几年看着别人产量都提高了,比我卖的粮还多,才决定对自己的土地也进行一下改良升级”。另一位农民说,第一年试验了一部分地块后他尝到了甜头,现在不仅已经完成了全部土地的改良升级,还带动周围很多农民进行改良。
对土地进行改良升级,不仅是粮食产量得到提高,同时,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觉悟也都得到提高。禹农肥业内蒙古自治区经理介绍,当初他从刚到这里进行土壤改良肥料推广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大多数农民思想相对保守,对新型肥料的使用多采取观望态度。甚至有人听都没听就直摇头。但这些困难禹农人早就预想过,并没有因此停下前进的脚步,终于在一批“胆大”敢于尝试的人试点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信赖这个产品。
“荒滩子上能打这么多粮食,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这都要归功于‘修复丹’。”昔日的戈壁荒滩变成万顷良田,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好肥料能让农民增产增收,禹农人也感到任重道远。希望越来越多的优秀肥料企业加入到这个利国利民、利于子孙后代的土壤改良修复事业当中来,坚守住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