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头等大事。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于今年二月正式发布,本次中央一号文件聚焦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明确指出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要求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条底线。
国际粮价飙升,多国布局粮食安全
今年以来,国际形势多变,多重因素推高国际粮价。
粮食的“粮食”化肥,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在40%以上,成本占种植成本的40%以上,化肥生产主要依靠天然钾矿、磷矿等矿山资源,部分源于石油化工副产品,能源产品的价格提升和天然气价格波动,导致化肥生产成本的增加,从而推高化肥价格,其中,氮肥中尿素价格在过去12个月里涨幅超3倍。肥价推升粮价,已经让各国意识到了触目可及的粮食危机。
乌克兰、俄罗斯所在的黑海地区被称为“世界粮仓”,两国小麦和大麦总出口量约占全球的约29%,合计玉米出口量占19%,葵花籽油出口量占全球大约80%。俄乌两国的冲突引发了人们对粮食短缺、价格飙升和化肥短缺的恐慌,同时也导致了全球粮食出口限制。乌克兰由于战争影响,春粮的收割和种植都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加上无法获得足够的化肥和农药,导致今春粮食大幅减产,乌克兰紧急采取限制粮食出口政策,但仍然无法化解国内粮食危机。
保加利亚、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也纷纷开始限制粮食出口,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本国的粮食供应。但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各国领导人保持贸易畅通,并警告称,“保护主义”可能推高粮食价格,导致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缺乏粮食。

强化种源自主,让中国碗装中国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提出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并要求农业部门积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的新决断。今年三月,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实施,以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把提高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水平提到了新的高度,为我国种业的原始创新提供法治保障,为我国实现种业振兴指明了新的目标和方向,对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种源自主,离不开企业的科技投入,许多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响应政策号召,与科研院所展开合作,不断加强种业创新研究。富尔农艺立足东北“寒地黑土”的地理区域优势,进行科研首席育种家负责制,和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的技术革新和研发架构改革,玉米、大豆、水稻育种成果取得了阶段性的大丰收,单倍体育种创造了年生产3万个DH系的规模,新鲜出炉了一大批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种,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更多坚实的“种源”保障。
如今,国家对于种业发展已经做好了各项顶层制度设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种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开展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也把种业正亟需解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从政策法规、科技创新、打击伪劣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提出了建议。
推动药肥双减,致力环保增收双赢
土壤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坚实基础,土壤健康直接影响粮食质量。近年来,我国土壤问题频发,重金属污染、土壤盐碱化等,都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我国化肥用量较多,农药使用量较大,施药方法不够科学等问题,不仅造成成本的增加,也对农业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残留超标,作物药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不合理投入,有效控制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就是要走出一条节本增效、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化肥零增长行动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去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预计分别超过88%、80%和76%,分别比上年提高0.4个、1个和1个百分点。
减肥减药,不能减粮食产量,想要实现减肥增效,就必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农资产品的功效,让农民在减少使用量的同时,还能收获更多更好的农产品。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特定功能肥行业,正是农业从业者响应政策、力图改变的结果。山东中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之前一直做传统复合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及国家绿色发展要求,于2011年将生物肥等新型肥料研发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先后与华东理工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展开合作,所研发的新产品不仅增产增收,还能起到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虫害的效果。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卢宗云近年来专注研究水稻“减免”追施肥技术,利用缓控释技术、脲醛、包膜等方法,通过创新,实现精准施肥,定点定位定量施肥,从而减少水稻种植所需的施肥量,保质增产,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对于已污染土地,要采用科学方法进行修复和改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研究员杨利介绍,治理途径有两种主要方法,第一是移除法,将污染物清除,即去污染;第二是稳定化,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使其固定,将污染物的活性降低,减少在土壤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
修复土壤,改善土地质量,是我国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做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增产增收”,才能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