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传统肥料领域发展受阻,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一些小型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或者被同业兼并,在市场上已经难觅其踪。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环境,顺应国家绿色发展的政策要求,很多复合肥企业纷纷向特肥领域转型,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经过几年的发展,转型后的企业发展如何?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哪些阻碍?又该如何破局?2月24日,《北方农资》传媒记者来到山东丰源生物科技集团旗下子公司——山东中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副总经理费思立就当前企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展开共同探讨。
1
谋篇布局 找准发力点
丰源集团自成立以来,始终立足于生物技术的研发,不断延伸生物产业链条,形成以生态肥业、新资源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以及房地产四大版块为主的绿色循环发展综合性企业集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费思立
“山东中农主要负责农业版块,之前一直做传统复合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及国家绿色发展要求,我们于2011年将生物肥等新型肥料研发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先后与华东理工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展开合作。”费思立告诉记者,山东中农目前的主导产品有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黄腐酸钾、水溶肥等生物肥料,自上市以来,深受经销商和种植户认可。
新型肥料品类繁多,且都有其自身特点,产品研发、推广、使用都要求更加精准,传统的推广方式并不完全适合,很多转型企业、经销商因此走了不少弯路。对此,费思立表示,生物肥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还能促进作物生长,改善农产品品质。但由于特肥是近几年提出的新颖概念,各方面还没有规范,加之一些企业靠炒作概念以次充好,导致部分农民对生物肥并不认可,还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产品研发、推广过程中,我们都会通过前后对比实验,组织种植户进行观摩,作物抗性更好、产量更高,他们接受起来就更容易。”费思立说。
“一开始我们在推广过程中遇到比较大的阻力,由于认知问题,有的种植户拒绝使用生物肥,但我们选择用事实说话,用效果证明,对有意向选择我们产品的种植户签订协议:同等投入之下,如果造成作物减产,我们就赔偿其损失。事实证明,我们的产品效果不仅增产增收,还能起到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虫害的效果。效果是王道,种植户看到效果,自然会主动找上门。”谈及特肥推广难的问题,费思立侃侃而谈。

我国生物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刚开始的懵懂研究到现如今的创新发展,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下,生物肥料产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肥料企业参与进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费思立介绍,自生物肥产品上市以来,销量逐步增加,刚开始时销量只占所有品类肥料总销量的15%,然后是20%,再到60%,截至目前,生物肥的销量已达到70%以上。
与时俱进 谱写新篇章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环境、补充作物中微量元素为目的的特种肥料受到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既是肥料生产大国,又是使用大国,化肥的总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以上,但特肥所占比重不到20%,在当前绿色发展的背景下,近几年特肥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费思立认为,特肥是一种特殊功能性肥料,可以解决作物病虫害及其他实际种植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满足农民多重需求,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正因为如此,山东中农才开始进军生物肥领域。“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费思立说道。
从目前来看,有特点、有特色的特肥产品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随着种植户对特肥产品的认可度越来越高,特肥门槛也逐渐提高,优势产品、专业技术成为特肥生产企业取胜的关键因素。费思立介绍,丰源集团十分重视产品创新。研发中心严格按照国家微生物研发中心实验室标准合理设计,配有研发室、精密仪器室、微生物室、理化室等,并配备先进的发酵及检测设备,实现生物酶、生物菌及代谢产物的自主研发,与各大专业院校展开合作,积极研发创新,力争打造全国生物领域新标杆。
谈及企业下一步的发展,费思立强调,中农将一如既往的以生物肥为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品类;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不同需求,不断加强对设备的升级改造,提高产品品质,力争在改良土壤环境、提高作物产品和品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农业绿色发展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