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
“十二五”期间,我国钾肥工业取得很大发展,但也面临资源短缺、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产品结构与农化服务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技术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钾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钾肥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中国矿业联合会的研究,2020年我国所需的45种主要矿产划分为可以保证、基本保证、短缺、严重短缺四类,其中钾矿属于严重短缺的9种矿产资源之一。截止2015年,我国可溶性钾盐矿查明资源量是10.72亿吨(折6.75亿吨K2O),同比增加8%;其中基础储量5.355亿吨(折3.21亿吨K2O),约占世界钾基础储量总量的5%,主要分布在青海、新疆、西藏、云南等省区。我国主要钾矿赋存地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配套开采条件差,钾矿品位相对较低,因而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从资源禀赋和开采条件来看,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钾肥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政策扶持力度减弱,企业经营遇到困难。由于农资产品具有季节性需求突出的特点,国家在氮肥等行业已经建立淡季储备制度,设立专项储备资金,增加淡季化肥的储备量,达到稳定农资价格之目的,但国产钾肥目前还没有享受到此政策,造成不平等竞争。我国钾肥主产基地地处青海、新疆等偏远地,以铁路运输为主,运输能力受限。铁路运价提高后,运输成本已大于进口肥料的运费。目前,运费成本已经成为制约西部钾肥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国内钾肥企业税赋较重。由于我国钾资源以低品位盐湖卤水为主,种类和品位与国际钾肥巨商不同,国产钾肥平均利润率低。钾肥的资源税和增值税征收不尽合理,尤其是增值税优惠政策取消后,部分中小钾肥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企业经营困难。
钾肥需求量数据不精准,施用认知度不足。我国大量施用钾肥是在国家“补钾工程”政策引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仅用短短10年时间,我国各省市、地区土壤缺钾情况及各种农作物的科学需钾量认识还不一致,科学测土施肥普及不够,还有农民对钾肥施用方式等科学问题认识不够深入,致使我国钾肥消费量数据一直缺乏科学依据和权威性。农民只是根据钾肥的价格来决定是否施用、施用多少,致使钾肥消费量波动较大。需要行业协会和相关国家部委及科研机构结合,全面而系统地进行钾肥施用量数据的研究及调研,以掌握实际的各类钾肥施用量,从而有效地指导钾肥生产、施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部分加工型产品产能过剩,不同品种发展差异较大。氯化钾作为钾肥的主要产品,国内主要采用盐湖卤水开采加工工艺,虽然产品主要指标能够达到国家标准,但有部分产品在色度、杂质含量等方面较国外矿采产品还有不同。此外,青海部分小型钾肥企业工艺技术相对落后,开采成本高,企业竞争力弱。对于加工型硫酸钾来说,新增产能过快,其副产盐酸受运输半径影响没有销售渠道,影响行业整体发展。由于生产、市场、价格等方面原因,硝酸钾市场价格较高,在农业施用方面农民接受程度不高。磷酸二氢钾生产工艺良莠不齐,在关键技术和设备开发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硫酸钾镁肥产品虽然在国际上已经是一种优质的得到市场较高认可度的肥料,但在我国认知度还比较低。由于受到产地、运输运距和运价影响,硫酸钾镁肥推广应用困难,难以与其他水溶性产品形成有效竞争。
境外钾肥资源开发投资大、周期长。钾肥行业走出去布局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开发利用境外钾资源是破解我国钾肥困局的重大举措之一。境外钾盐资源开发已在多国多地生根发芽,但十多年来,试运营的企业仅有2-3家,由于生产成本高等各种原因,面临生存问题。走出去企业不仅面临初期投资巨大、建设周期漫长等压力,还面临地质勘探、矿井设计、开采工艺技术、设备配套、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困扰。另外,境外钾盐开发企业多数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外国环境中从事项目勘探和开发建设,面临项目所在国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法律、环保等方方面面的挑战和压力。
固体钾盐开采技术不完善、开采装备研发滞后。一方面大型采掘装备在老挝、泰国等国家钾盐矿的成功应用,改变了传统开采方式,开采效率大幅提高,但还存在开采工艺技术落后,设备配套不合理、开采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另一方面,国外发达国家采钾设备的研发处于领先地位,国内采钾设备起步较晚,设备存在诸多不足,严重影响我国钾盐开采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