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团委书记杜加友,把思政课堂直接搬到被誉为“最美乡村”的浙江安吉鲁家村,在绿水青山中为学生上了一堂“乡村振兴课”。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各类人才,通过课堂教育让大学生认识乡村、了解乡村,会让更多的学生立志“三农”事业。把小课堂搬入农村的大课堂,这样的形式值得推广。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团委书记杜加友师生20人一同驱车前往浙江安吉鲁家村,杜加友用白板配合火车沿途风景,向学生们讲述鲁家村的沧桑变迁,上了一堂实景思政课,讲述的内容正是“乡村振兴”。
同行的讲师团中还有两位村民:一位是村口经营小火车饭店、在农庄有股份的魏得顺,一位是小火车观光售票员陈阿姨。
虽然只是短短半天参观学习,但学生们感触颇多。学生贺玺说,在全国复制鲁家村模式似乎并不可行,鲁家村的成功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但仍然可以从中学习发展经验,按照各地不同的实际开展建设。学生李管童把这堂课当成一次深度游学,他说,“我看到了两山理论的真正实践,看到了中国新农村的面貌,看到了中国农村发展的未来和希望。”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需要有能力、有情怀的大学生加入其中。
2018年,华南农业大学的一份关于“大学生是否愿意到农村基层创业”的调查报告显示,尽管有70.8%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但是毕业后选择愿意到农村基层创业的大学生只占4.5%,对农村基层创业持观望态度的大学生占29.1%,其余大学生均选择在城市创业,可见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的意愿很低。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有:创业教育因素,占38.4%;个人自身因素,占33.1%。
所谓创业教育因素和个人自身因素,是指大学生对农村基层的了解程度不高甚至存在偏见,许多大学生对农村基层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对国家诸多惠农政策和农村实际情况关注不足,导致他们对毕业后去农村基层创业缺乏信心和思想准备。
由此可见,大学生不选择农村基层,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对农村的了解不够多。他们最需要的是通过教育与引导,认识到农村的快速发展,打破内心的顾虑。不少大学生到了农村创业之后,也发出“这里是广阔天地”的感慨。因此,在大学阶段,通过课程设计,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农村、了解“三农”事业,特别是走进真实的农村,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把小课堂搬入农村的大课堂,这样的形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