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湖北鄂中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农艺师 袁乐斌
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肥料作为粮食的粮食,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保证。经过近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肥料生产和使用第一大国。然而,在一些农业欠发达地区,农民朋友对科学施肥技术仍然缺乏了解,过量和不合理施用肥料导致肥料利用率偏低、土壤退化、水源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仍然时有发生。
何为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就是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如作物的需肥特性、土壤的供肥能力、肥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与土壤的相互作用等,根据土壤肥力测试和田间肥效试验结果,确定各项施肥参数,拟定施肥方案,并与现代作物栽培技术结合,提高施肥效率,谋求肥料的最大经济效益。完整的科学施肥技术应包括确定养分配比与施肥量,选择适宜的施肥时期、施肥位置和施肥方法等。
现代科学施肥理论基础
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主要包含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报酬递减律及因子综合作用律五大基础理论。
德国化学家、现代农业化学的倡导者李比希于1840年相继提出了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及最小养分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指出肥料的本质是矿物质,驳斥了过去长时间占统治地位的腐殖质营养学说,并由此建立了植物营养学科,化肥工业也从此飞速发展。同时养分归还学说还突破了过去植物-动物-土壤三者自然生物循环的局限,通过向土壤增施肥料,扩大物质循环,从而为作物高产稳产开辟了广阔前景。而最小养分律则向世人揭示了施肥活动应该根据植物生长需要和土壤条件来选择肥料品种和养分比例,提高施肥针对性,更好地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从而达到增产、节肥、提高经济效益的效果。
18世纪后期由欧洲的经济学家杜尔哥和安德森同时提出的经济学上一个基本法则——报酬递减律。研究发现,这一法则在肥料施用上同样适用。作物产量会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产量的增加量却在逐渐减少,当超过一定量时,作物甚么因为施肥的增加而减少。报酬递减律告诉我们要避免盲目施肥,提高施肥的经济效益,通过合理施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农作物丰产受各种因子影响,如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水、肥、光照、温度、品种、植保以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因此,要充分发挥某一因素的增产效果,就必须协调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其它因素,这就是因子综合作用率。因子综合律的意义就是为了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和提高肥料的经济效益,施肥措施必须与其它农业技术措施密切配合,同时肥料各种元素之间也要比例协调,以维持作物所需营养的平衡。
科学施肥要“三看”
现代科学施肥技术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不仅要了解科学施肥的基本原理也要对影响施肥的各种因素充分考虑,包括但不仅限于作物的营养特性、土壤条件、气候特征以及农业轮作制度等。
一、看作物施肥
各种农作物对营养元素需求种类是大致相同。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16种,但不同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比例差别很大。如块根块茎类作物需要较多的钾;豆科作物对磷、钾的需要量比一般的作物多,同时也是喜钙作物;叶菜类、茶、桑等叶用作物需要较多的氮;棉、麻、猕猴桃等纤维作物及经济作物,莲藕、荸荠、茭白等水生作物,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对氯的忍耐性强,而烟草、柑橘、苹果幼树等忌氯作物则不应施含氯化肥;油菜、甜菜及各种作物花期需要较多的硼。另外,有些作物除必须营养元素之外还需要其它的有益元素,例如水稻需要硅(Si),藜科植物(甜菜等)需要钠(Na),豆科植物需要钴(Co),茶树需要铝(Al)等。除营养元素需求比例有差异,各种作物对营养元素需求的形态也不同。例如水稻喜铵态氮肥,烟草及蔬菜均喜硝态氮肥。
作物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对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和比例等有不同要求,这就是作物营养需求的阶段性。对施肥影响较大的两个阶段分别是作物营养临界期和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营养临界期是指作物在某个生育时期对养分的需求量不多,但却非常敏感,一旦缺乏此种养分便会导致生长受抑,之后即便正常为它提供营养也难以弥补的时期。大多数作物的营养临界期为生长初期,其中磷元素临界期出现较早,氮元素临界期次之,钾元素临界期出现较晚。根据这一规律,在施肥时可将70%以上的磷肥、50%的氮肥、30%的钾肥作底肥施用,而作物追肥以氮钾肥为主。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一般为作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时期,此期作物对某种养分的需求量达到最大,此时是追肥增产的适宜时期,追肥后可达到明显的效果。如玉米氮素最大效率期为大喇叭口至抽雄初期;小麦氮素最大效率期为拔节至抽穗期;棉花氮素、磷素最大效率期均为花铃期;白菜为连坐期;果树为开花结果期;甘薯磷素、钾素最大效率期为根块膨大期。
根是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并对地上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作物除了根可以吸收养分外,地上部的叶片和幼嫩的茎也能吸收养分。叶片吸收养分是主动吸收的过程,具有有选择吸收的特点。因此叶面施肥具有吸收迅速见效快、用量少、利用率高、使用方便等优点。
充分了解了作物营养特性、需肥规律、养分吸收的阶段性以及农作物吸收养分的途径,对于农民朋友根据种植的农作物施什么肥,什么时候施肥以及在何处施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看田施肥
根据全国土壤普查结果,我国土壤中养分的分布大致为有机质含量低,普遍缺氮,大部缺磷,部分缺钾。近年来,中微量营养元素也是产出多,投入少,缺乏的面积有扩大的趋势。资料显示我国耕地面积约有1/3有机质含量<1%。微量元素锌、硼、钼缺乏面积分别占我国耕地的51.1%、34.5%、46.8%。
优质的土壤具有良好的保肥性和供肥性,这是作物高产稳产的前提。而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性与土壤有机质、粘土矿物类型、数量有关。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且其组成中胡敏酸含量高时,保肥性好,土壤保肥与供肥统一。粘土保肥性好,但供肥性较差,肥效释放慢;砂土质地粗,容易漏水漏肥,肥效来得快去的也快,供肥性也差;壤土粘粒含量适中,保肥和供肥性能均较好。对于粘土,养分不易流失,可以重施基肥,但要控制施肥总量,防止作物后期贪青晚熟;对砂性土壤,则应采取少量多次的办法以满足植物生长季节对养分的需要,防止作物脱肥早衰。
除土壤质地对施肥影响较大外,土壤pH与土壤养分有效性也对施肥有较大影响。土壤pH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及其对养分的吸收,过酸或过碱的土壤都不利于作物生长。同时土壤pH对养分有效性影响较大。当土壤pH6-8时,土壤中有效氮含量最多;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在pH6-7.5时较高,过酸(pH<6.0)或过碱(pH>7.5)时,其有效性均低;pH<6.0时,土壤中有效性钾、钙、镁含量都急剧减少;pH4.7-6.7,土壤硼的有效性随pH提高而提高,但pH>7.0时,硼的有效性下降,所以施用大量石灰容易诱发缺硼;缺锌多发生在pH>6.5的土壤上,含碳酸钙的石灰性土壤更容易发生缺锌;酸性土壤中钼的有效性也偏低。
土壤氧化还原性是土壤通气状态的标志,一方面直接影响作物根系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另一方面也影响各种物质的存在形态。土壤通气状况好,氧化还原电位高,土壤有效养分增多;土壤通气不良,氧化还原电位低,使有些养分被还原或使有机物分解产生某些有毒物质,影响作物生长。如水田和旱地铵态氮、硝态氮转化与分配、闭水环境硫化氢毒害、磷肥施用应遵循“旱重水轻”等现象皆是因为此。
看田施肥就是要根据各地田块的土壤理化性质,采用合适的栽培管理方式,同时选择合适养分形态的肥料产品,运用现代科学施肥方法施用,发挥肥料最大经济效益。
三、看天施肥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在阴霾寡照天气以及树木房屋遮荫等条件下,各种农作物因光合作用减弱导致严重减产的现象。因为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过程。作物生长发育需要通过根系吸收养分,而主动吸收养分则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均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光照不仅为植物提供能源,光照还能激活植物体内酶的活性,如光照通过激活硝酸还原酶促进硝态氮向铵态氮转化,推动作物吸收利用硝态氮肥。
温度不仅影响作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也对土壤养分的活化和扩散速率有重大影响。在温度6-38℃范围内,随温度升高,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增加。温度对作物吸收大量元素磷、氮、钾的影响最为突出。所以对越冬作物应在基肥、种肥或追肥中早施氮、磷肥和农家肥、草木灰肥,对增强植株抗寒力和提高作物产量均有良好效果。同时在温室大棚施肥时,要避开中午高温时间段,避免大棚高温导致肥料中尿素态氮加速分解,铵态氮挥发累积造成氨气熏棚危害。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农谚在我国流传已久,意思就是在农业生产中水的作用要比肥料更重要。因为土壤水分是肥料溶解和有机质矿化的必要条件,而自然降雨是土壤补充水分的重要方式。土壤养分依靠水分通过扩散和质流的方式向根表迁移并被作物吸收利用。在严重干旱少雨环境,土壤磷的扩散变缓,同时对移动性差的元素如钙、硼,干旱条件下更易导致作物缺乏。然而降雨过多也会稀释土壤溶液中养分浓度,并加速养分的淋失。
故而施肥活动应该结合土壤墒情,视天气情况在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避免中午高温时间段进行,大棚等设施栽培还需注意通风,干旱、极寒、寡照等恶劣天气尽量避免施肥。
科学施肥的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种植结构差异很大。为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行科学合理的轮作、间作、套种可以大大提高种植效益,减轻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均衡利用土地养分,调养地力及调整作物茬口季节。施肥作为重要的农事操作,在各种轮作制度下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整个轮作周期要如何统筹分配肥料;二是对单个作物要怎样施肥。轮作制度中肥料合理分配的原则统筹兼顾,保证重点而不是不同的作物上平均分配肥料,而应根据生产目标,把有限的肥料优先分配到主要的作物上。合理的轮作制度一定是因地制宜,用养结合的,而不是最大限度向土壤单向索取,耗尽地力。
科学施肥始终要把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放在首要位置。肥料的经济效益与肥料的增产效应直接相关,而不同作物、土壤、气候和栽培管理措施都会影响肥料的增产效应,从而影响肥料的经济效益。只有改变以往随心种田,看天收获的陋习,认真学习现代高效种植科学技术,才能实现作物可持续稳产、增产。
水分、养分、空气、光照和热量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备条件,而科学施肥则是主动调控植物所需养分的过程。科学施肥能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同时科学合理施肥还能培肥地力、减轻面源污染、保护环境,最终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节本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