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第5个节气,一般在公历4月的4-6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今年的清明节是4月4日北京时间16时28分。“清明”是表征天气物候的节气名称,到了这一时节,中国大地无论南方北方,气温都普遍上升,南方雾气减少,北方风沙消失,空气清澈,景物明晰,所以称“清明”。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习俗
The Story of Spring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孝经·丧亲章》:“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节认知误区
The Story of Spring
每逢节假日我们都会说:祝你某某节快乐,但是清明在大家印象中就是一个灰色节日,不能说清明快乐。实际上,清明并非充满了痛苦、泪水与悲伤,而是一个悲喜交融的节日,除了缅怀先人的哀伤,更多的是美好和希望。在清明这一天,扫墓与郊游同时进行,既寄托了人们对前人的哀思,同时又是充满了收获和期望的一个节日。此时万物复苏已是耕种时节,俗语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在这样的日子里孕育着大秋时候的收获。因此不能以偏概全,直接就将清明节等同于悲伤。
由于工作、交通等原因很多人可能不能在清明当天进行祭扫,但还是有不少人认为,扫墓只有“正日子”才最好。但其实这也是对清明节认识的一大误区。
在古代,清明当天大多是僧人去扫墓,因为僧人无法娶妻生子,要在清明这一天向先祖表达不能传宗接代的歉意。而按照传统习俗,对大多数人来说,扫墓最好在节前的10天内或节后的10天内完成。
寒食节通常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这原本就是两个节日,宋代以后才逐渐融合到一起。清明是我国节日体系中,唯一把节日和节气相结合的日子。因为是节气,所以清明不是固定的哪一天。一般情况下,每年春分后15天左右即为清明,具体日期前后变动不超过三天。
现在的清明节其实包括了古代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这三个节日的习俗。扫墓、祭奠先烈、吃寒食等习俗都是从寒食节发展而来,但放风筝、荡秋千、插柳、拔河等春游踏青活动则是上巳节的重要习俗。
古时的上巳节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也有人称作女儿节,每到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到水边祭祀饮酒,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祈求新生命的到来。“春天的特点就是‘生发’,所以才鼓励人们在春天要多进行户外活动,多和大自然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