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1

新春伊始,万物复苏,各地春耕市场也渐渐启动,趁此时机,本报继续开展记者走基层活动,此次奔赴河北沧州,走访东光、南皮、泊头等县,了解当地农民春耕情况和农资经销商生存现状。
在河北省东光县了解到,该县耕地面积约60万亩,以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为主。但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调整、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种植模式改变等因素,当地种植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加之农资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鱼龙混杂、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等原因,当地农资市场规模锐减,如何应对市场整合成为东光县农资行业人士面临的共同话题。
竞争激烈市场缩水
东光县农资市场集中在邮政路与育才大街交叉口以南,总长约1000米,主营农药、种子、化肥和地膜等农资产品。据了解,该县农资场今年严重缩水,东光县农业局技术站站长孙凤岭介绍,往年该县有60多家农资商店营业,但近年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部分县级经销商不能及时应对市场变革,被迫退出农资市场。近日,春耕市场逐步启动,但该县只有40多家门店还在继续营业。
谈及市场缩水的原因,部分经销商反映与当地种植结构改变有密切关系。东光县金誉种业经理安红义告诉记者,东光县很多地区以棉花种植为主,所以很多经销商以农药销售为主。但由于近年来棉花价格走低,棉农投资大收益小,种植积极性不高,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对农药需求量锐减,当地农资市场随之受到影响。
孙凤岭介绍,当前农民打工收益不断上涨,部分农民开始选择种植省时省力的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进行机械化管理,以便于节省人力外出务工挣钱。今年,东光县棉花种植面积由40多万亩减少至20多万亩,直接影响农资市场格局,部分商家去年农药销量比往年减少近70%。
记者走访发现,除种植模式改变外,赊销严重、市场混乱、新型种植主体出现、村级经销商增加等原因都是导致东光农资市场缩水的原因。
赊销是当地农资市场一大顽疾,东光县大部分经销商属于小规模经营,没有大量资金做后盾,大量赊销增加经销商生存的难度。东光鑫伟农资植保服务中心负责人张万泉分析,县级经销商是赊销最严重的一个环节,在从厂家购买产品时,一般实行现款购货,而向下级经销商销售又必须利用赊销作为手段来巩固网络。由此,将大部分赊销风险强压给县级经销商,一旦资金不济,很可能无力周转导致关门结业。
孙凤岭介绍,东光县农资市场竞争激烈,不仅是同级经销商之间,生产厂家和下级经销商对县级经销商冲击力度也很大。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土地流转政策扶持,很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兴起,他们对农资需求量大且对品质要求更高。于是,很多合作社负责人和种植大户选择直接到厂家选购产品,省略中间经销商环节,降低种植投入。与此同时,乡镇和村级经销商数量增加,他们拥有地域优势,更加了解当地种植情况和农民购买习惯。通过和厂家直接联系,省略县级经销商这一环节,提高产品利润空间,导致县级经销商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此外,部分经销商透露,东光县农资市场产品鱼龙混杂,很多农民在农药、化肥选择上还是比较看重价格。少数经销商抓住农民这种心理,销售廉价假冒伪劣产品,导致东光农资市场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受欢迎,正规品牌产品受冷落,正规经销商生存艰难的乱象。
前景迷茫亟待规范
“迷茫”成为记者走访东光市场时最大的感触,农民不知道今年要种什么,经销商不清楚今年该卖什么。虽然当地农资市场已经逐渐启动,但记者看到多数农资商店门可罗雀,前来咨询购买的农民寥寥无几,整个市场非常冷清。“今年农资市场启动晚,而且情况非常不乐观。”安红义告诉记者,东光县往年同期农资市场已经启动,今年市场却仍处于冬眠期,除了天气寒冷影响农作种植之外,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不知道该种植什么也是市场启动晚的主要因素。
东光县金丰种子站经理徐凤英告诉记者,近年来,棉花价格一路走低,当地很多棉农失去信心。加之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新疆棉花“价格补贴”试点工作开展,同时,将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棉农担心棉花价格会受到影响。很多以种棉为生的农民不知道今年该继续种植,还是改种大田作物。
不仅在作物种植选择上,在农资产品选择上很多农民也非常盲目,在东光县东丰农资经销站记者遇到几位前来团购农资产品的农民,他们告诉记者现在农作物价格不稳定,国家各项政策农民不是特别了解,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耕地。谈到选购哪些农资产品和品牌时,他们纷纷表示没有具体目标,只是到市场来看看,对比一下各个商家的价位和产品性能,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农民迷茫,经销商也跟着找不到方向。据孙凤岭介绍,近两年东光县经销商基本已经不再冬储,主要是因为农民种植选择遭遇迷茫期,很多农民即使到了春耕时节依然持观望心态。对今年的市场很多经销商不知道如何把握,不敢贸然冬储,因此也可能错过商机。
通过采访,记者发现很多经销商和农民都对国家政策和相关农业行情非常渴望了解,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引导和规范市场秩序,希望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媒体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解读国家相关政策,使农民心里有底,让经销商销售有方向。
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当前东光县农资市场正面临多方面考验,导致部分经销商选择关门歇业,另谋出路。但同时也刮起一阵转型风暴,部分经销商为了在农资市场站住脚跟,开始积极探索转型之路,通过改变销售重心、由单纯的农资经销商向服务商转变、成立合作社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顺应市场变革,稳固并开拓市场。
张万泉告诉记者,原来他的定位就是单纯的经销商,但近年来随着农资行业竞争压力加大,他开始思索转型之路。首先要改变销售重心,由主营农药向销售化肥转变,同时大力推广生物肥和功能性肥料等新型产品,为改善耕地质量尽一份力。其次,组建合作社拓宽销售渠道。他认为,随着地流转加快,合作社将成为农业种植新兴力量,成立合作社不仅吸纳原有客户,保障产品销量,而且有助于拓展新市场。再者,由经销商向服务商转变。张万泉认为,现在市场产品鳞次栉比,农民选购产品时更加重视技术服务,想要巩固市场扩大销量,就必须升级产品做好服务。“技术服务将成为未来经销商竞争的关键”,孙凤岭认为,随着土地流转加速,种植大户对农作物管理会更加关注,迫切需要更多相关知识帮助他们科学管理,此时,经销商不能单纯出售产品,更应该提供配套服务来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才会获得认可。孙凤岭作为农业局高级农技师,凭借自身优势,组织农民学习农作物管理知识,亲自组织团队到田间地头解决问题,依靠技术服务在当地打开市场站稳脚跟。孙凤岭表示随着市场发展,服务模式也需要变革,他计划针对各地区不同土壤性质和农民种植习惯等因素,制定种子、农药、化肥和技术服务融为一体的系列服务。不仅推广农资产品而且向农民推广新型种植模式,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东光县农业局植保技术中心业务经理孙占军表示,虽然目前农民比较看重价格,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质量第一。该技术中心通过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用药技术服务获得了很多农民的信赖与支持。此外,部分经销商也表示,虽然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农业发展,但是如何将各项政策因地制宜落实到地方仍然需要进一步思考。很多顽疾沉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仍然需要国家、企业、农民等各个市场主体的努力。
在河北省东光县了解到,该县耕地面积约60万亩,以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为主。但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调整、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种植模式改变等因素,当地种植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加之农资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鱼龙混杂、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等原因,当地农资市场规模锐减,如何应对市场整合成为东光县农资行业人士面临的共同话题。
竞争激烈市场缩水
东光县农资市场集中在邮政路与育才大街交叉口以南,总长约1000米,主营农药、种子、化肥和地膜等农资产品。据了解,该县农资场今年严重缩水,东光县农业局技术站站长孙凤岭介绍,往年该县有60多家农资商店营业,但近年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部分县级经销商不能及时应对市场变革,被迫退出农资市场。近日,春耕市场逐步启动,但该县只有40多家门店还在继续营业。
谈及市场缩水的原因,部分经销商反映与当地种植结构改变有密切关系。东光县金誉种业经理安红义告诉记者,东光县很多地区以棉花种植为主,所以很多经销商以农药销售为主。但由于近年来棉花价格走低,棉农投资大收益小,种植积极性不高,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对农药需求量锐减,当地农资市场随之受到影响。
孙凤岭介绍,当前农民打工收益不断上涨,部分农民开始选择种植省时省力的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进行机械化管理,以便于节省人力外出务工挣钱。今年,东光县棉花种植面积由40多万亩减少至20多万亩,直接影响农资市场格局,部分商家去年农药销量比往年减少近70%。
记者走访发现,除种植模式改变外,赊销严重、市场混乱、新型种植主体出现、村级经销商增加等原因都是导致东光农资市场缩水的原因。
赊销是当地农资市场一大顽疾,东光县大部分经销商属于小规模经营,没有大量资金做后盾,大量赊销增加经销商生存的难度。东光鑫伟农资植保服务中心负责人张万泉分析,县级经销商是赊销最严重的一个环节,在从厂家购买产品时,一般实行现款购货,而向下级经销商销售又必须利用赊销作为手段来巩固网络。由此,将大部分赊销风险强压给县级经销商,一旦资金不济,很可能无力周转导致关门结业。
孙凤岭介绍,东光县农资市场竞争激烈,不仅是同级经销商之间,生产厂家和下级经销商对县级经销商冲击力度也很大。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土地流转政策扶持,很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兴起,他们对农资需求量大且对品质要求更高。于是,很多合作社负责人和种植大户选择直接到厂家选购产品,省略中间经销商环节,降低种植投入。与此同时,乡镇和村级经销商数量增加,他们拥有地域优势,更加了解当地种植情况和农民购买习惯。通过和厂家直接联系,省略县级经销商这一环节,提高产品利润空间,导致县级经销商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此外,部分经销商透露,东光县农资市场产品鱼龙混杂,很多农民在农药、化肥选择上还是比较看重价格。少数经销商抓住农民这种心理,销售廉价假冒伪劣产品,导致东光农资市场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受欢迎,正规品牌产品受冷落,正规经销商生存艰难的乱象。
前景迷茫亟待规范
“迷茫”成为记者走访东光市场时最大的感触,农民不知道今年要种什么,经销商不清楚今年该卖什么。虽然当地农资市场已经逐渐启动,但记者看到多数农资商店门可罗雀,前来咨询购买的农民寥寥无几,整个市场非常冷清。“今年农资市场启动晚,而且情况非常不乐观。”安红义告诉记者,东光县往年同期农资市场已经启动,今年市场却仍处于冬眠期,除了天气寒冷影响农作种植之外,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不知道该种植什么也是市场启动晚的主要因素。
东光县金丰种子站经理徐凤英告诉记者,近年来,棉花价格一路走低,当地很多棉农失去信心。加之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新疆棉花“价格补贴”试点工作开展,同时,将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棉农担心棉花价格会受到影响。很多以种棉为生的农民不知道今年该继续种植,还是改种大田作物。
不仅在作物种植选择上,在农资产品选择上很多农民也非常盲目,在东光县东丰农资经销站记者遇到几位前来团购农资产品的农民,他们告诉记者现在农作物价格不稳定,国家各项政策农民不是特别了解,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耕地。谈到选购哪些农资产品和品牌时,他们纷纷表示没有具体目标,只是到市场来看看,对比一下各个商家的价位和产品性能,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农民迷茫,经销商也跟着找不到方向。据孙凤岭介绍,近两年东光县经销商基本已经不再冬储,主要是因为农民种植选择遭遇迷茫期,很多农民即使到了春耕时节依然持观望心态。对今年的市场很多经销商不知道如何把握,不敢贸然冬储,因此也可能错过商机。
通过采访,记者发现很多经销商和农民都对国家政策和相关农业行情非常渴望了解,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引导和规范市场秩序,希望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媒体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解读国家相关政策,使农民心里有底,让经销商销售有方向。
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当前东光县农资市场正面临多方面考验,导致部分经销商选择关门歇业,另谋出路。但同时也刮起一阵转型风暴,部分经销商为了在农资市场站住脚跟,开始积极探索转型之路,通过改变销售重心、由单纯的农资经销商向服务商转变、成立合作社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顺应市场变革,稳固并开拓市场。
张万泉告诉记者,原来他的定位就是单纯的经销商,但近年来随着农资行业竞争压力加大,他开始思索转型之路。首先要改变销售重心,由主营农药向销售化肥转变,同时大力推广生物肥和功能性肥料等新型产品,为改善耕地质量尽一份力。其次,组建合作社拓宽销售渠道。他认为,随着地流转加快,合作社将成为农业种植新兴力量,成立合作社不仅吸纳原有客户,保障产品销量,而且有助于拓展新市场。再者,由经销商向服务商转变。张万泉认为,现在市场产品鳞次栉比,农民选购产品时更加重视技术服务,想要巩固市场扩大销量,就必须升级产品做好服务。“技术服务将成为未来经销商竞争的关键”,孙凤岭认为,随着土地流转加速,种植大户对农作物管理会更加关注,迫切需要更多相关知识帮助他们科学管理,此时,经销商不能单纯出售产品,更应该提供配套服务来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才会获得认可。孙凤岭作为农业局高级农技师,凭借自身优势,组织农民学习农作物管理知识,亲自组织团队到田间地头解决问题,依靠技术服务在当地打开市场站稳脚跟。孙凤岭表示随着市场发展,服务模式也需要变革,他计划针对各地区不同土壤性质和农民种植习惯等因素,制定种子、农药、化肥和技术服务融为一体的系列服务。不仅推广农资产品而且向农民推广新型种植模式,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东光县农业局植保技术中心业务经理孙占军表示,虽然目前农民比较看重价格,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质量第一。该技术中心通过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用药技术服务获得了很多农民的信赖与支持。此外,部分经销商也表示,虽然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农业发展,但是如何将各项政策因地制宜落实到地方仍然需要进一步思考。很多顽疾沉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仍然需要国家、企业、农民等各个市场主体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