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增多,而它们的发展壮大都与土地流转密不可分。市场走访中不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负责人反映,虽然我国大力推广土地流转,颁布一系列扶持政策,但仍存在很多因素使农民不愿意流转耕地,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谈及土地流转对合作社影响,河北张家口万全县天润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牛佃春感触颇深,“合作社每年订单完成率只能达到60%-70%,主要由于供需不平衡。虽然目前土地流转扶持力度加大,但当地农民积极性并不高,合作社很难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种植规模,从而影响产量,降低订单完成率。”“土地流转缓慢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这一问题在各地非常普遍,谈及土地流转缓慢原因,各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观点不尽相同,部分农民观念陈旧,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对合作社信任度低,不愿意用耕地入社参股;平原较少,不适合大面积机械化操作等。谈及解决措施,不少人表示无奈,只能寄希望于相关政府部门加大土地流转推广力度,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种植规模、增加效益提供保障。对此,有关部门不负重望,近年来连续制定、颁布各种扶持政策,对各地促进土地流转确实有积极作用。
但记者在走访市场时发现,仍有不少农民对国家相关政策和具体操作并不了解。他们表示,之所以不愿意流转自家耕地是因为“不了解土地流转”。河北东光县东光镇农民告诉记者:“农民整天埋头在地里干活,获取信息渠道有限,关于土地流转有所了解但不是非常清楚,所以不会盲目把耕地流转出去。”走访中记者发现,在多个地区持相同观点农民为数不少,“国家对土地流转有哪些扶持政策”、“土地流转补偿标准是什么”、“土地流转后耕地补贴归谁所有”、“签订协议中需要注明哪些条款”、“流转后的土地用来干吗”……这些农民渴望了解但并不清楚的问题会给土地流转造成阻力,很多农民在没有完全了解前不会将手中耕地随意流转出去。
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感慨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阻碍其发展时,更应该思考农民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消除这些顾虑?其实,很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组织已经在政策宣传方面有所行动,但是由于对政策了解不够透彻、前期准备不充分、无法解答农民疑惑,所以效果不太明显。在此建议各位新兴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充分了解土地流转相关政策。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土地流转,不能随意改变土地使用性质、按照规定计算补偿金额、与农民签订合理合法的契约等。然后,可以通过发放材料、召开会议、面对面解答问题等方式为农民释疑解惑,只有清楚什么是土地流转、怎样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后对农民有哪些益处,农民才能更加理性的决定自己的耕地要何去何从,土地流转才能有序快速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