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业绿色转型成为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方向,新疆农业正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跃升”——作为全国92.3%棉花产量的核心产区、粮食单产全国第一的农业重地,这片土地既肩负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更在1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下,探索戈壁农业、数字农业的创新路径。
面对传统农资与现代农业的需求矛盾,农资已成为新疆农业从“产量领先”到“品质标杆”的核心支撑。在此背景下,10月15日,以“丝路绿洲肥领未来”为主题的2025新疆农资创新发展论坛在阿克苏举办。这场汇聚专家、农资生产企业、经销商及种植大户的盛会,紧扣全国农业绿色转型战略,围绕功能性肥料、数字农资、产学研融合等议题,提供实践方案,为新疆农业现代化注入动能,也为全国绿洲农业发展提供了“农资样本”。
会议现场
主办方致辞
颉红涛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棉花、粮食及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光热资源丰富,且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已从内陆地区转变为对外开放前沿,区位、资源与政策优势叠加,农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对高效、环保、智能的农业投入品需求巨大,农资市场潜力十足。不过,新疆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也对农资产业发展提出了绿色、可持续的更高要求。”会上,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农业投入品分会会长颉红涛向参会者发出四大倡议:一是以战略眼光深耕新疆市场,结合当地作物、土壤特点提供定制化产品与方案;二是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缓控释肥料、绿色农药等农资科技创新;三是加强与种植基地、流通企业等协同,构建 “田间到餐桌” 的全产业链信任体系;四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环境友好型农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他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凝聚行业力量,共同推动新疆乃至全国农资产业升级,为保障国家农业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及新疆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田原
《北方农资》传媒总编辑田原指出,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超1.4万亿斤,新疆贡献卓著——粮食增产42.2亿斤,单产524.8公斤/亩居全国首位,还包揽小麦、玉米大面积单产纪录,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玉米“吨粮田”,而农资产业正是这份成绩的“压舱石”。
同时,田总编也直言行业困境:品牌同质化竞争激烈、核心农资竞争力不足、种植大户所需的精准服务覆盖少、土壤问题制约作物品质,根源是传统模式与现代农业需求脱节。不过,新疆农资从传统灌溉到智能滴灌、从农家肥到功能肥、从“看天种地”到“智慧务农”的迭代,让行业看到希望。
他表示,《北方农资》传媒表示将持续搭建桥梁、聚焦创新、净化市场。本次论坛既是“会诊会”也是“交流会”,嘉宾们期待凝聚多方合力,推动新疆农资产业向高质量、绿色、智能方向迈进。
专家献策:聚焦土壤与技术 破解农业发展痛点
来航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来航线在围绕“土壤-植物”健康调控与作物绿色高效生产作了专题报告。来航线指出,土壤健康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当前土壤退化问题严峻,亟需通过微生物技术、生态施肥和盐碱地综合治理等手段实现绿色转型。
他重点介绍了微生物肥料、生物刺激剂等功能产品的应用前景,强调其在提升作物抗逆性、改善品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等方面的显著效果。其团队研究的农用放线菌制剂在多地试验中实现减肥增产,并有效防控病害。在盐碱地治理方面,他认为改良盐碱地的关键是以水为中心,调控水盐运动。包括水利改良、农业改良、生物改良和化学改良四个方面措施,通过多举措推动盐碱地向高产良田转化。
李红霞
会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李红霞团队联合多方单位发布的土壤生态改良技术,为新疆辣椒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解决方案。她指出,作为我国最大干椒、制酱椒生产基地,新疆辣椒产业曾成果亮眼。2024年种植面积达200万亩、产量超25万吨,是当地“红色产业”支柱。但2025年种植面积减少近30%,土壤退化、盐碱化、地膜污染及土传病害加重等问题,成产业发展拦路虎。
对此,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携手台湾嘉义大学、内蒙古大学及爱放牧科技集团等,研发秸秆炭化还田修复技术,推出“昆壮牌”绿色生态肥料,有机质≥30%,兼具改良土壤、缓释保肥等功效;还创制BJ-1、BJ-3等微生物农药,对果蔬病害防效显著。
针对辣椒生长周期,李红霞团队制定水肥药一体化方案,各阶段精准用肥用药。实践表明,该方案可使辣椒增产超10%,果实商品率从50%提至80%以上,既解决土壤问题,又推动产业降本增效,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实践样本。
梁飞
伊犁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员梁飞,系统阐述了滴灌水肥一体化在新疆农业的应用成果、现存差异及发展建议。他指出,新疆耕地面积约1.07亿亩、果园1600万亩,2023年滴灌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达545万亩,伊犁、阿克苏等多地年均新增规模不等,且2023-2025年新增应用聚焦复播套种、沙漠锁边等领域。
目前,新疆各地水肥一体化发展各不相同。基础条件上,灌水时长、肥料选择差距大;技术与人员层面,设备和技术水平成反比,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环境与作物方面,绿洲农田地下水埋深变化,土壤状况北疆优于南疆,不同作物技术水平不同。梁飞建议,应从因地制宜、因时利导、因土施策、看设备下菜碟、协同发展,推动产品技术和模式升级、融合农机农艺与栽培、适度有序,遵循二八定律等七方面推进技术发展,助力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潘映伶
新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秘书长潘映伶解读了新疆当地龙头企业的发展情况及支持政策,展现企业强劲发展活力与政策保障力度。
她表示,目前,新疆“四级”龙头企业达1839家,同比增7.54%,其中国家级64家、自治区级555家。2024年企业营收2262.87亿元,平均超1.23亿元;初加工、精深加工企业数量同比增长,年设计产能7033.5万吨。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增长显著,品牌建设成果丰硕,且联农带农作用突出,带动184万户农户及21.57万人就业。
为助力企业发展,新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奖补精深加工项目,对新认定国家级、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分别奖50万元、20万元;提供贷款贴息、财政资金支持,举办科企对接活动,组织企业参展;还在用电、运输、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同时调整优化棉花及纺织服装产业运费、用电、就业等补贴政策,全方位为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袁丽君
会上,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袁丽君围绕“新疆农业企业走出去:政策解读与合作策略”作报告,为新疆农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指明路径。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全国优质农牧产品供给基地,农业企业“走出去”意义重大。国家层面从财税金融、国际合作平台等多方面支持,如农产品出口退税、建设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还开展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与优质主体培育,新疆多家企业入选。自治区也出台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奖补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乌鲁木齐海关推出通关便利化等举措。
合作策略上,中亚五国是重点,针对各国农业特点展开合作,同时需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新疆天业、果业等集团已有成功实践。袁丽君建议企业短期申请补贴、参加展会,中期建合作关系,长期打造跨国产业链,借助政策与资源实现国际化发展。
企业亮剑:创新产品与方案,直击农业生产需求
王旭东
禾力达(天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王旭东携富马优酸、爆根365等核心产品及技术方案亮相,为新疆当地土壤污染、盐碱化等农业痛点提供解决方案。据介绍,禾力达推出的富马优酸项目,采用全球领先的四级生物酶解工艺,总投资50亿元建设12大基地,2025年安徽宿州基地已投产,计划每年新增5-6个模块化工厂。该产品含酶解黄腐酸、酶解富马酸等多种养分,兼具抗逆、调盐碱、抗早衰等功效,适用于果树、果菜、大田等多类作物,在新疆小麦、棉花种植中效果显著。
另一明星产品爆根365,以“冷萃菌+生物制剂”为核心,有效活菌数高,可实现快速、持续生根,在新疆棉花种植试验中,使用区域根系发达,茎秆粗壮,获农户认可。禾力达新疆分公司计划立足全疆发展需求,将以“技术+产品+渠道”模式,为全疆农业提供更具有针对性、可持续发展的优质服务,助力产业绿色发展。
王赵华
滨州市京阳生物肥业有限公司营销总监王赵华围绕 “牞能量——让作物汲取牛力量” 这一主题,分享了专业技术报告,深入解读企业核心产品的技术原理与应用价值。
京阳生物坐落于“中国第一牛县”山东阳信,作为当地定点处理单位,每年处理屠宰牛副产品超过100万头,通过高效转化技术,将原本难以高效利用的牛血、牛骨等牛副产品,转化为优质有机肥,年产量达40万吨以上,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与价值升级。企业依托四个专业化厂区,利用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以牛血、牛皮、牛内脏等为原料,经过发酵、酶解等多道工序,成功开发出“牞能量”系列产品。该系列富含氨基酸、小分子肽、动物蛋白以及氮、磷、钾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具备营养全面、缓释增效、改良土壤等多重功能,为作物绿色生产注入持续动力。
吴春峰
吴春峰详细介绍了农用氨基酸领域技术成果与产业应用。他介绍,作为新型氨基酸特种肥料研产销平台,烟农泓源由供销烟农与泓源生物联合创立,供销烟农依托烟台农资资源,构建完善农服体系;泓源生物与台湾味丹合作,拥有多项资质与荣誉。报告中还澄清氨基酸认知误区,详解制备工艺,指出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占比最高,全球氨基酸市场以饲料型和食品型为主。
在技术创新方面,烟农泓源通过合成生物学等工艺,实现氨基酸高效制备,降低成本且绿色环保。同时,从实验室到田间,通过试验确定合理施用方案,开发多类型产品,践行“用得起、用得准”理念,助力农业绿色环保与增产增收,彰显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使命担当。
莫如均
在农业发展面临土壤盐碱化、低产田等难题之际,阿克苏信得过农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专注治理盐碱地、科学改良低产田”为核心,通过精准解决方案与专业服务,为种植户带来实效,同时全力打造信得过农业服务平台。
作为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绿色生资推广应用示范点,信得过公司以专业选品和定制方案,践行“让农户安心、政府放心”的承诺,持续助力农业提质增效。公司法人莫如均表示,公司聚焦两大核心工作,一方面通过试验示范、多次回访测产,让种植户直观感受解决方案的增产效果;另一方面组织观摩会、技术讲解会等,普及农业技术,获得更多种植户认可。其联合嘉施利、大井生物等推出的盐碱改良方案成效显著,如2023年359农场复播棉花示范田,经“微力宝贝”等产品处理后,从受盐碱胁迫僵苗不长,逐步恢复生长,最终部分地块长势超对照组,亩产约50公斤;小麦示范田实现10%增产。此外,大井生物拌种助剂的二次包衣效果也十分突出,助力作物根系发育。
林新亮
在新疆农业发展过程中,种植户常面临多重棘手问题,新疆万家亲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林新亮在其精准农业方案中,针对这些痛点进行了系统梳理。
从土壤与环境来看,新疆部分地区存在严重的土壤盐碱胁迫问题,直接导致作物前期出苗不齐、扎根困难,进而出现苗小苗弱的情况,同时土壤板结现象也较为突出;且当地极端天气频发,进一步加剧了作物生长的不确定性。在管理与作物生长层面,肥料吸收利用率低成为普遍难题,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难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作物内源激素不平衡,易引发落花落果问题,且生长后期早衰现象严重,极大影响了最终产量与品质。
万家亲自2007年成立以来,专注特种肥料推广与农业技术整合,针对上述痛点,研发并应用优美柯拌种剂、语美CSE中量元素水溶肥料、硅谷肥料等核心产品。如今,方案成效显著:乌什县辣椒、沙雅塔里木棉花、乌什县玉米等案例中,作物早衰问题得到解决,产量与品质双提升。
何腾飞
阿克苏农帮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何腾飞指出,当前新疆农资行业“内卷”严重,行业生存空间持续被挤压。假货泛滥、赊销成风等现象屡见不鲜,价格战逐渐常态化,严重制约行业健康发展。
何腾飞进一步分析,恶性竞争对农资行业带来多重负面影响。一方面,假冒伪劣产品与低价倾销挤占正规产品的市场空间,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生态;另一方面,价格严重偏离成本,行业失去发生质变的动力和资金支撑。对农资经营者而言,内卷加剧了经营压力,为争夺客户,被迫接受长账期与赊销模式,导致资金周转效率低下。同时,传统渠道商面临知识结构老化、服务能力不足等挑战,难以适应市场转型需求。对广大农户来说,内卷同样带来双重困扰。其一,面对充斥市场的假劣化肥,农户往往缺乏辨别能力,权益难以保障;其二,未经实际验证的“增产方案”层出不穷,使农户在众多选择面前无所适从,增加种植风险。思维碰撞 —— 创新理念引领,探索农资行业转型路径。
思维碰撞:创新理念引领 探索农资行业转型路
王上
农资品类创新第一人王上在主题分享中,以《小时候的味道》为切入点,结合《人类简史》“故事驱动人类发展”的观点,为农资行业发展指明方向,核心围绕“用中国智慧开挂中国品牌”展开。
他指出,“小时候的味道”本质是人类对食物风味物质的记忆,这类物质源于植物次生代谢,与土壤、作物健康密切相关。他强调,农资行业需构建“土壤健康—植物健康—食品健康—人类健康”的健康链,健康土壤需满足团粒结构、pH值6.5-7.5等五大指标。
在品牌竞争层面,王上提出定位理论,认为商业竞争终极战场是消费者心智,品牌应成为品类代表,如茅台、王老吉等案例所示。针对农资渠道商,他分析其目标与困境,指出未来需从“产品销售者”转型为“农业综合服务商”,通过富钾教育等平台提升能力。
此外,王上结合邓巴定律,说明“讲故事”对农资人聚集与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其分享为农资企业品类创新、渠道商转型提供了实践路径。
马彬
在农资行业内卷加剧、需求疲软的当下,合谷道战略营销创始人马彬,分享了新形势下农资营销破局策略,以18年实战经验为行业指明方向。
他指出,2025年农资行业需关注绿色升级、耕地质量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等发展方向,而破局核心在于“认知战”——通过传递信息影响消费者认知,推动其购买决策,关键要实现品牌“被记住、被信任、被选择”。“被记住”需做好定位、打造超级符号与口号的超级通路及全媒体传播;“被信任”需依托政策、企业实力、权威支持等信任状;“被选择”则要成为品类代表并提炼购买理由,还可通过“七步打造超级爆品”方法论推进。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案例,马彬详细介绍了打造新品类、360°品牌打造、工厂式会销等认知战的理论与实战策略。这些案例充分验证了认知战理论在农资营销中的有效性,为行业应对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借鉴。
破农资内卷 大咖指方向
会上,烟台市首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健、新疆中仓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兰强、辽宁好裕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红宝、新疆澳凯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相钦、云南云大科技农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增贵、河南青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冲,针对当前农资市场的内卷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李健认为内卷破局方向,一是模式创新“提供情绪价值”,二是产品创新,向绿色高效转变。对于热度颇高的“农资大零售”模式,他表示,面对这股热潮,从业者无需盲目焦虑或跟风,将产品品质做到极致、将服务体验落到实处,才是稳妥的发展路径。
赵兰强表示,企业首先要选好赛道、做好定位工作,聚焦作物、团队,做好宣传推广工作,进而让产品更好地落地。
李红宝则从企业产品研发视角提出了鲜明观点:农资产品创新需牢牢“从作物出发”,以作物生长需求为核心导向,才能真正解决农业生产痛点。
高相钦强调,从实验室到示范田,农户更相信体验感。从不同产品到不同土壤、作物,实验数据只是产品效果的部分表现,要全方位做好服务,让种植户切实看到产品效果,企业任重而道远。
魏增贵认为,面对内卷困境,最有效的应对方法不是陷入低价竞争、同质化内耗的漩涡,而是“不参与内卷”聚焦自身核心能力的提升,踏踏实实“做好自己”。
张冲表示,当下企业的创新能力都很好,但创新成果要想更好的落地,除了自身的宣传推广外,还需要更多职能部门、农资人来配合、助力。
优秀表彰 致敬同行
为表彰农业人的坚持与奋斗,会议组委会经过认真汇总评选,特评出“农资产业领航赋能奖”“农资产业科创驱动奖”“农资产业实践标杆奖”。
特别鸣谢
主办单位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农业投入品分会
《北方农资》传媒
联合承办
阿克苏信得过农资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阿克苏农帮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新疆万家亲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众筹农业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山东益中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滨州市京阳生物肥业有限公司
品牌支持
烟台市烟农泓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河南青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中仓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新疆圣大一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云南云大科技农化有限公司
辽宁好裕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康士伯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新疆肥苗旺生态肥业有限公司
精彩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