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8日,新洋丰披露《关于参股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公告》。公告显示,新洋丰拟使用自有资金5,000万元对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控股子公司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简称“隆平生物”)进行增资扩股,本次增资后新洋丰的持股比例为8.38%。
据披露,本次对外投资是新洋丰与隆平高科开展产业协同合作的探索,通过双方产业运营优势,建立种子和肥料市场渠道、客户资源的共享与协同机制,共同推进并强化种、肥、药一体化战略合作。本次合作有助于新洋丰获取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的政策与产业的红利,提升农业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其在农资行业的竞争优势,持续提升自身盈利水平。
一个是磷复肥行业龙头,一个是种业独角兽,新洋丰和隆平生物的这次合作,恐怕要从“粮食安全”说起。
肥业龙头+种业独角兽=?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2020年以来,在新冠疫情冲击及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粮食安全问题被多次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亦再次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说过,“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
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功不可没。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实现历史性的“十七连丰”。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绝对是中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底气。
“关键时刻,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绊倒一个强大的国家。”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强调,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核心逻辑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只有把这两个要害抓住了,才能从基础上、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史无前例地将种子问题摆在了重要位置,提出要加强种子资源保护和利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打好这场种业“翻身仗”!
种业立于农业产业链的最前端,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那么要攻破“卡脖子”技术,种业方向为何?这就要提到转基因技术了。基于其对比传统育种技术所表现的突出贡献,作为破解“种业芯片”的“重要密码”,转基因育种不但有望成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将成为建设新型种业体系的重要工具。
从“大胆研究”到“慎重推广”,转基因玉米打开想象空间。
2019年,农业农村部的一则公示引发了各界强烈关注,或许日后复盘,这将是种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这份农业农村部公示的拟批准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目录中共有192个植物品种,其中2个玉米品种将获得安全证书的信息引发市场多种预测。
这是自2009年以来,转基因玉米首次在申请安全证书环节取得进展。业内专家认为,这次与2009年获批安全证书的转植酸酶玉米有本质区分,主要因为:首先,本次有望获批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玉米是抗虫+抗除草剂性状,商业化价值明显;其次,农业农村部在2016年已提出在“十三五”期间推进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化;再次,近年来草地贪夜蛾的虫害发生给国内的玉米生产形成了巨大威胁,转基因玉米将有望加速推进至商业化。
投研机构更是大胆推测,取得安全证书后需要经过衍生品种的安全证书申请、品种审定和制种这三个环节,如一切顺利,预计1-2年后相关产品有望商业化推广。
2020年底,生物育种作为8个被“点名”的前瞻性、战略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之一,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生物育种的未来前景得到进一步定调!在宏观重大政策机遇之下,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种业新技术周期正在开启,我国种子企业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有望借助机遇进一步加快推进核心技术创新,共筑中国粮食安全防线的全面建立。
强强联合,看点在哪?
肥业龙头+种业独角兽,这场充满想象的合作看点在哪?
新洋丰与隆平生物的这次合作,看似“跨界”,实则诸多“冥冥之中”,笔者将其概括为“种肥协同三步曲”。
第一步曲,产业协同共筑安粮佳话。
新洋丰,磷复肥行业龙头,多年产销量稳居行业前列,三十余年发展聚焦乡村,致力以绿色发展引领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其以绿色产品、绿色服务等构筑的绿色生态全链条可谓“守土有方”。
隆平生物,隆平高科控股子公司,作为生物育种领域独角兽,目前已搭建了分子生物学、遗传转化、性状分析及一年四代回交等技术平台,其在生物“芯片”研发领域可谓“护种有道”。
这两者的强强联手,完全是共守粮食安全下的“佳偶天成”!通过投资隆平生物,也间接实现了新洋丰与隆平高科的强强联合。这对于新洋丰落实种、肥、药一体化战略无疑是“神助攻”,也恰好构成其“成为领先的现代农业产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宏大版图的关键一笔!
第二步曲,强强联手探路种业革新。
隆平生物下由吕玉平博士带领的研发团队,是海南省首批“双百”人才团队之一,由中组部“重点人才计划”专家、世界500强的高尖技术和国际化人才组成,是我国“南繁种业硅谷”规划的主力支撑。
提到吕玉平博士,可谓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绝对力量”。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宾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博士后,历任美国Ceres公司首席科学家、先正达生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大北农集团生物技术中心总经理。同时,其在国际极具影响力的学术杂志《Plant Cell》、《PNAS》和《JBC》等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获得国际和国内专利授权共50多项。2013年被列入中组部“重点人才计划”,2010至2020年陆续获得北京市、湖南省、海南省等省市级高层次人才、杰出人才,以及国家级产业领军人才称号。如此光鲜亮丽的教育履历和职业背景,堪称“企业界的科学家”。
据介绍,针对国内与巴西市场需求,隆平生物研发出的抗虫抗除草剂玉米“隆平OO7”,在玉米螟、东方黏虫、小地老虎、草地贪夜蛾和甜菜夜蛾上均显示良好抗性。据悉系列核心产品计划于2023年前完成全部安全评价法规试验并取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以应对国内急待解决的草地贪夜蛾等危害问题。
无独有偶,新洋丰的国际市场版图覆盖五大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就包括巴西。这不仅引人联想,终端渠道上的种肥协同探索是否能够使生物育种商业化率先在海外市场得以实现?着实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不难看出,强强联手不仅将使新洋丰技术国际化攻坚阵容更为多元、庞大,也有望在市场层面打开终端推广新局面!
第三步曲,前瞻布局共享种业红利。
据公开资料显示,由于种植面积大、商品率较高,三大主粮种子占据我国商品种子市场的半壁江山,其中玉米种子市值规模最大,达279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转基因种业带来的增量空间来自于提供整套解决方案,国内玉米种植面积5.3亿亩,以10元/亩技术费计算,市场空间保守估计为53亿元。根据华泰证券研究报告预测,到2030年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60亿元,利润总额有望达到157.8亿元。
1月27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1年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方案》引发市场关注,方案对优化完善品种审定制度做出进一步规范,为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提供了进一步政策保障。综合来看,国内粮食安全战略地位的提升为转基因玉米、大豆的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加之监管对于种业发展的“破局”期愿,或许使2021年成为转基因推广的关键时间窗口。
显然,如此“天时地利人和”的择机,不禁让人猜测“好事将近”。毕竟,这次投资不仅有助于新洋丰获取生物育种商业化推广的政策与产业红利,也将增强其综合竞争优势和持续盈利能力!
结尾,同各位分享两则趣闻。
2000年,美国孟山都公司到中国考察,临别前中方送给对方一粒野生大豆种子,随后孟山都通过转基因技术复制了这粒含高产和抗病基因的大豆,并在全球101个国家和地区抢注了64项专利。任何使用这粒种子的国家都将交付专利费用,包括中国。
20世纪中期前苏联农学专家瓦维洛夫,区分了世界农作物八大起源中心,中国被列为八大中心之一。在中国,粟、黍、稻、麦、梁这五谷均有5000年以上历史,大豆有3000年以上历史。据统计,世界主要人工栽培植物666种,中国最早驯化的有136种,占20.4%。
我们从来都不缺少创新的基础和条件。拥有“想象力”的企业之间勇敢迈出的一小步,也许就促成了产业发展的一大步。未来中国种业会有怎样革命性的变局?笔者愿与各位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