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研究员 张红骥
编者按
日前,2025中国高品质人参果可持续发展创新大会暨新特肥应用高峰论坛圆满落幕,吸引了圈内的目光集聚于此,人们开始关注这一小众作物,从边缘作物到百亿级产业的蜕变,我们一起来看看人参果产业的长征之路!
当显微镜下的脱毒苗抽出第一缕新芽,云南双柏、永仁、元谋多地的荒坡上紫色小花正迎着干热河谷的风倔强绽放。这是一场始于1985年的物种迁徙,从安第斯山脉到云贵高原,这颗被称作“生命之火”的金色果实,正在中国乡村振兴的版图上燎原。人参果,原名香瓜茄,被引进国内后在云南、甘肃等地扎根,逐步成长为“小作物、大市场”的典范。2024年,云南人参果种植面积突破50万亩,农业综合产值超百亿元,形成以石林为核心、辐射十余州市的产业带,产品远销全国。“石林人参果”品牌价值更是高达15.83亿元,连续四年入选“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100强”,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富民引擎。
金果之困:五十万亩背后的品质焦虑
品种单一与病害围城:三十年来,国内品种如同被施了魔咒的复制品,种子变异率高达37%的天然缺陷,将百万农户禁锢在扦插苗的循环牢笼。国内人参果品种长期局限于圆形与椭圆形两类,而种子繁殖的高变异性迫使农户依赖扦插苗,导致种质退化。更严峻的是,病毒病、晚疫病、线虫病等病害叠加连作障碍,使部分产区每亩农药投入超2000元,土壤健康持续恶化。
粗放种植与品质波动:云南产区种植密度从600至1200株不等,垄距行距混乱,需肥规律不明,修枝打岔滞后,亩产差异竟高达10吨。云南农业大学张红骥研究员说到:“更痛心的是,为跨越三千公里运输,青果带着满腹酸涩提前告别枝头——消费者咬下的每一口生涩,都在透支产业未来。”
产业链断点与品牌短板:尽管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认证,但采后保鲜技术缺失、深加工不足、品牌溢价能力弱等问题突出。整体上,人参果仍面临“优质难优价”的共性困局。“15.83亿元的品牌估值像悬浮的彩虹,采后技术缺失让40%果实腐烂在流通链,深加工空白使产业永远停留在原材料贩卖的史前时代。”
品种单一、病害高发、标准化不足及品质不稳等痛点,正在制约着人参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政策强力驱动下(云南“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高端特色农产品),这一高附加值产业亟需科技与品牌赋能,释放更大潜力。
科技破壁:从脱毒苗到绿色栽培的革命
张红骥研究员领衔的人参果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正以七项攻坚撕开裂口:
种苗革命:挖掘抗逆性基因,培育高产优质品种(品系),种苗端建立脱毒组培穴盘苗质量标准,使病毒检测精度较原来电镜检测提高了1000倍,并将脱毒组培穴盘苗合理定价为1元/株,田间种植亩产增加超过20%,张红骥指着纤弱的组培苗:“每株‘脱毒组培苗’都是穿越病毒火线的战士,它们将农药成本斩落三分之一,让亩产突破5吨大关。”
绿色栽培体系:绿色栽培体系:在干热河谷区创新建立“粮经轮作”模式,解析需肥规律与病害发生机制。针对连作障碍,培育砧木品种,开发生物菌肥替代方案,减少30%化肥农药的施用量。
价值深挖与溯源:科学验证人参果含硒、钼、钾、钙、维生素C及黄酮类抗氧化物质,含糖量相当于圣女果,定位为健康营养水果;实验室同步构建种苗数字化溯源系统,从源头保障品质。
金果图腾:从实验室到星辰大海
云南“十四五”规划将重点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人参果作为高原特色水果,发展潜力巨大。石林县将打造“百亿产业蓝图”,2025年目标建成千亩示范基地、人参果交易中心,带动2万农户人均增收超万元。张红骥知道人参果百亿蓝图将不再是神话,而是超十万农户共同铸造的幸福健康产业。
张红骥指出:一二线城市对低糖、高营养水果需求激增,东南亚出口潜力巨大。产业需紧扣“四化”:品种优质化:推广高品质抗病品种;生产标准化:制定从种植到分级全流程操作规范;品牌IP化:打造“健康金果-人参果”健康名片;产品多元化:开发果干、酵素等高附加值深加工品。
暮色中的人参果种植基地,张红骥抚过挂满果实的枝条:“三十八年前引种者不会想到,这些植株将在脱贫攻坚战中担任主力。我们破解的不仅是病毒基因密码,更是小农经济对接现代产业的密码。”当脱毒组培穴盘苗1200亩示范基地硕果累累,这不只是技术迭代,更为生产者注入新的希望。
记者后记
从田间一株脱毒苗,到北上广超市的“网红水果”,人参果的蜕变印证了科技赋能与产业协同的力量。正如张红骥所言:“产业规模不是终点,价值升维才是核心。”从高原田间到健康消费市场,人参果承载着富民兴村的产业使命。
在政策红利、科技攻坚与消费升级的多重加持下,这一特色产业亟待更多科研力量、资本与渠道资源注入,共同激活“百亿产值”背后的无限可能。一颗果实的长征,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它告诉我们:所有穿越荆棘的物种,终将在人类文明的星空绽放光芒!
张红骥 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中加联合培养博士
职称:研究员 政治面貌:九三学社社员 人才称号:云南省兴滇人才科技副总
云南省农业工程学会理事、云南省植物保护学会会员,云南省科技特派员、云南省和马铃薯产业创新技术联盟秘书、昆明市科技特派员、云南省三区人才、云南省海归创业园导师、云南省留学人员创业协会创业导师等;云南省科协专家工作站专家、昆明市宜良专家工作站专家;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在石林、双柏、普洱和甘肃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并在双柏县建立了基层专家服务站。其科研成果“优质人参果脱毒组培穴盘苗田间高产栽培技术技术体系”在多地进行推广,在云南、甘肃和四川每年推广面积超万亩,每亩增收超两千元,每年新增产值超2000万,获得了农户的广泛认可。本人牵头组建了“人参果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以科技带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