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525高品质人参果大会专家教授以及企业代表的讲解(详情点击攻坚产业难题 链接未来商机|2025高品质人参果大会核心内容速递!),与会人员对人参果有了初步认识,为更深入了解人参果特点,7月27日,2025高品质人参果创新发展大会参会人员走进石林,先后前往人参果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云南通宏农业、石林德田(德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及核心种植基地参观学习,在科研阵地、企业车间与田间地头间,全景感受人参果产业的发展脉动与创新实践。
规模与品质的双向奔赴
走进石林县西街口镇,这片被誉为“人参果之乡”的土地,10.9万亩人参果占全镇土地面积的2/3。镇人大代表娄玉泉细数产业历程:“从1992年农民自发种植,到近10年政府引导,石林县西街口镇作为人参果核心种植区、主产区,目前已辐射带动全县和临近州、市、县广泛种植,面积超20万亩。”
人参果产业虽然繁荣,但隐忧也逐渐显现。人参果在云南全年可种植,缺乏有效轮作,连作导致部分耕地土壤单盐毒害加剧,蓟马、蚜虫、白粉虱等害虫种群数量剧增;生物农药虽保障安全却提高成本,去年有种植户在人参果上光农药每亩投入超2000元。面对困境,人参果种植户期盼能获得可靠的技术解决方案。
在人参果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组培瓶中嫩绿的脱毒苗长势喜人。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研究员张红骥介绍,这里不仅是科研平台,更是技术转化的“试验田”,研究生通过实操将技术扎实落地,好产品、好技术经此打磨后交付种植户。“大面积种植经不起失误,必须先落实技术体系再推广”。
俗话说,苗好一半收,优质种苗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毋庸置疑,为种出优质人参果,人参果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做出不少努力。在二楼的人参果脱毒育苗中心无菌组培室里,工作人员穿着白大褂,正专注地进行着茎尖脱毒、组织培养等系列工作,张红骥详解脱毒苗培育流程并表示:“我们的脱毒苗比普通苗,亩产多1吨左右,虽然产量高,在价格上,我们通过规模化繁育把价格压到1块多一株,哪怕细节成本高,也要让种植户用得起好种苗。数据显示,人参果一株一茬能结20-30个果子,春季可采3-4茬,冬季能采5-6茬,亩产效益显著提升。
如今的石林,已成为重要的的人参果种植基地、集散地和人参果优质种苗繁育中心,以17.21万亩人参果种植面积创造47.9%的农业产值,年均产量28万吨、销售额21亿元,获国家地理保护标识等多项荣誉。但产业仍在突破:反季种植面积超正季,冬季果亩产效益更高;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省级龙头企业带动标准化种植。
从实验室到田间的技术落地
在云南通宏农业与石林德田(德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可以看到人参果正在分拣装盒,大小不一的人参果经过人工或者机器分拣,按照大小、甜度被装进不同的包装盒里,销售渠道方面,除传统线下经销外,在两家公司均可看到直播间,作为新晋网红水果,电商直播销售进行产销对接,已成常态,近年来,人参果线上销量占比逐年提升。
随后参会人员来到石林德田(德志)种植基地,近距离观察标准化种植模式下的人参果生长状态。种植基地里,成片的植株枝繁叶茂,紫色小花缀满枝头,果实显现,田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基地负责人现场讲解壮花、控旺、保果、膨果等配套技术的田间应用以及农资产品使用情况。“今年雨水较多,管理要更仔细,防止积水烂根,也要注意病害问题。”

人参果虽理论上可全年种植,但连续结果3茬后,植株易出现养分耗竭、长势衰退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多次结果消耗了大量养分,根系吸收能力下降,同时植株抗病虫害能力减弱,易引发病虫害,进一步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因此,大部分种植户会在连续收获3茬后,及时清理旧株,进行土壤消毒与施肥,重新栽种新苗,以保障持续产出。对此,张红骥呼吁:“希望更多肥料、农药厂家关注人参果产业需求,研发生产更多适配其生长特性的农资产品,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此次石林之行,参会者们在实验室看到技术创新的力量,在田间感受种植实践的温度。从脱毒育苗到病虫害防治,从标准化种植到品牌打造,人参果产业的每一步突破都凝聚着科研、企业、政府与农户的合力。唯有打通科研、生产、销售全链条,让好技术落地、好产品增值,才能让这颗“石林金果”真正实现高品质发展,结出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