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是中国种业振兴元年,政策利好不断,地方积极响应。种业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种业振兴成为时代使命。
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成为三农时代强音,广大种业从业者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力争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让“中国碗”装“中国粮”。
回顾2021,中国种业怎样走过?展望2022,中国种业又将如何腾飞?

“海水稻”商业化运营启动
事件:1月15日,袁隆平团队宣布将正式启动“海水稻”商业化运营,拟用8至10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
解读: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小小“海水稻”种子背后是万亿级的产业蓝图。未来“海水稻”将成为解决农业种源“卡脖子”问题的有力武器之一。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
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解读: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种子是粮食生产的源头,对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中国人手里,且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就应不遗余力地提高我国种业的竞争力。
河北将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
事件:3月,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河北省将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意见提出,河北省将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做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工作,加强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畜禽种质资源保种场建设。开展特色种业创新,组建12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种业创新联盟。
解读:河北将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升南繁基地建设水平,全省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达到85个,繁种面积达到45万亩。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一批大型“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种业品牌。
河南启动9项种业创新领域重大科技专项
事件:3月,河南省科技厅启动实施了9项种业创新领域重大科技专项,支持财政经费2300万元,项目实施后将有力提升河南省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该批次种业创新领域重大科技专项涵盖了主要农作物、主要经济作物、畜禽、林果等专题。
解读: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启动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以实施种业创新领域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集成平台、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培育和应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重大新品种,巩固农作物育种优势,提升河南省种业创新整体水平。
海南自由贸易港种业发展论坛举办
事件:3月2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种业发展论坛在三亚举办。在论坛上,院士、专家学者、部门代表和企业代表纷纷就海南自贸港种业发展提出建议。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表示,农业农村部和海南省全力推进南繁科技城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将使得我国现代种业发展于海南再一次扬帆起航。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对近20年来我国种业改革发展的历程、成效与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总结,对种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展望。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主任张陆彪认为,海南可利用自贸港政策的优势,在三亚谋划农业“走出去”的种业总部基地,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
解读:近年来,三亚把南繁事业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中之重来抓,高标准划定了10万亩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为全国29个省市370多家南繁单位提供稳定的科研育种基地,南繁种业已成为三亚的特色产业和独特的城市名片。随着自贸港的建设与推进,三亚重点建设南繁科技城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中转基地,努力将其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农业农村部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
事件:3月24日,农业农村部正式印发《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通知》及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2021-2023年),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普查。2021至2023年,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现对全国2323个农业县(市、区)的全覆盖;启动并完成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实现对全国所有行政村的全覆盖;启动并完成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实现对全国所有养殖场主要养殖种类的全覆盖
解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分别于1956-1957年、1979-1983年开展了两次农作物种质资源征集,保护了一大批资源;于1979-1983年、2006-2009年开展了两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基本掌握了除青藏高原区域以外的大部分地区畜禽遗传资源情况;水产方面还没有开展过全国性的普查。各地要落实属地责任,强化支持保障,确保普查保护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农业农村部开展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
事件:5月,《2021年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方案》印发,为全面净化种业市场,落实打好种业翻身仗部署要求,加强农业农村法治建设,农业农村部印发《2021年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方案》,方案决定于2021-2023开展为期三年的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对重点环节、重点品种、重点区域组织开展几种治理,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全面净化种业市场。
解读:开展此次活动,目的在于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侵权套牌等违法行为得到有力打击,品种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严格品种管理,逐步解决品种同质化问题;集中整治和监督检查,制售假劣、非法生产经营转基因种子等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超优千号”杂交稻热带地区亩产再破纪录
事件: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品种今年在三亚种植了50亩地,经测产验收,最终成绩为平均亩产1004.83公斤,这是热带地区首次实现超级稻大面积种植亩产超1000公斤。“超优千号”是袁隆平院士指导研发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自在三亚试种以来,连续几年亩产刷新产量纪录。
解读:“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品种有望助力袁隆平最新提出的双季稻亩产3000斤目标的实现。“高产优质品种+绿色轻简栽培技术”,也会是未来水稻高产、高效的有效模式。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
事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5月22日在湖南逝世,包括种业工作者在内的人们纷纷缅怀。
解读:袁老说过,“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走了,却将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后来人。对中国种业来说,要从他身上汲取智慧,以“顶天立地”的姿态,持续推进种业创新。要推动育种资源、人才在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流通,让企业成为种业创新主体,加大种业科技推广,最终打赢种业翻身仗。
山东召开种业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
事件:6月10日,山东省委召开种业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邀请9名专家学者、种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为做好“一粒种子”出谋划策。加快推动现代种业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总书记深刻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解读: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加强地方优质品种保护。推动山东种业高质量发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实践,理应为打好种业翻身仗作出应有贡献。
《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审议通过
事件: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强调要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解读:2021是种业振兴元年。这是继1962年《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印发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对种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种业“破卡”刻不容缓。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事件:7月19日,双季早粳水稻新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在江西省上高县通过测产验收。这意味着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了“零的突破”,南方地区可以在7月下旬收割粳稻,人们今后有望提前一个季度吃上新粳米。
解读:此前,我国所有的双季早稻品种均为籼稻。早籼稻一般在3月中下旬播种,7月中下旬收割。早籼稻品种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的品种,大部分作为储备粮或工业用粮使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表示,“将双季早籼稻品种改种为优质双季早粳稻品种,可以将优质新米提前2至3个月上市,为我国主粮供应端上‘第一碗饭’。”
全力保障河南灾后生产用种
事件:8月,河南多地遭遇强降雨,农业生产受灾严重。农业农村部第一时间关注和响应,全面加强灾情调度,启动国家救灾储备种子需求对接,根据河南省用种需求,多渠道筹措救灾种子,确保灾后恢复生产有种可用。各地种子企业积极捐赠种子及救灾资金,初步统计,山东、江西、北京、陕西、天津等地企业已捐赠种子7200公斤。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与河南省协同联动,根据灾后恢复生产工作进展,会同各省种业管理部门、种业企业、种子协会等扎实做好后续种子调剂和调运,全力保障灾后恢复生产用种。
解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河南是我国农业大省,是重要的主粮产区,此次强降雨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各级政府部门、相关农资企业全力支援,将河南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两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
事件: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近日联合印发了《“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文件对“十四五”期间我国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总体思路、框架体系、重点项目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安排,主要涵盖农作物种业、畜禽种业、水产种业能力提升三个方面,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提供了支撑。
解读:种业处于农业整个产业链的源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十四五”期间,要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问题导向、重点突破,政府引导、多元投入,优化提升、构建体系的原则,紧紧围绕种业振兴重点任务,聚焦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测试评价和良种繁育四大环节,布局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标志性工程。
“强种科技行动”发布会在三亚举行
事件:9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强种科技行动”发布会在海南三亚“南繁硅谷”举行。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出席发布会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作解读,副院长孙坦主持会议。会议发布了“强种科技行动”中长期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这是中国农科院实施“使命清单制度”后,开展的第一项重大科技行动,将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和打好“种业翻身仗”提供有力支撑。
解读:“强种科技行动”的核心是实施“种业自主创新攻关、种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种业科技平台建设”三大行动,聚焦“强基础理论、强核心技术、强种质保护、强重大品种、强粮食单产、强种源自给”六强目标,创新“任务牵引、团队作战、协同共享、多元投入、考评保障”五大机制,推动种业全创新链的整体跨越。
国家级稻、玉米品种审定标准正式实施
事件: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21年初启动国家级稻、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修订工作,在完成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专家论证等有关程序后,正式发布《国家级稻品种审定标准(2021年修订)》和《国家级玉米品种审定标准(2021年修订)》,于10月1日起实施。此次修订后的审定标准,提高了品种产量指标,
解读:修订主要农作物审定标准,把好品种审定关,并适当提高审定门槛,对于解决品种多且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有重要推动作用。并有利于激励原始创新,提升品种选育水平,是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十八届全国种子双交会在山东举行
事件:10月22-24日,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主办的第十八届全国种子双交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会上指出要适当提高品种审定标准,强化品种区试管理,加大优良新品种展示宣传和示范推广力度,让好品种脱颖而出。会上发布了2020年度主要农作物推广面积前十大品种。
解读:本届双交会以“兴种稳粮保安全,固本强基促振兴”为主题,旨在凝聚行业共识,深化交流协作,广泛发动种业行业及社会力量,全力以赴推进种业振兴。
农作物十大优异种质资源发布
事件:11月23日,农业农村部在新闻发布会发布农作物十大优异种质资源:庄红贡米、濮阳莛子麦、珍珠玉米、海萝卜、芹菜、维西糯山药、芮枣、大果型野生猕猴桃、达川乌梅、永兴棉花。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启动了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8个月来,各地各有关方面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目前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一些濒临灭绝的资源又重获发现。
解读:遴选出来十大优异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主要涉及粮、棉、果、菜等作物类型,对于促进种业创新、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种子法修正案审议通过
事件:12月20日,种子法修正草案二次审议稿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修正草案二次审议稿拟进一步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当日会议听取了关于种子法修正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认为该草案在内的6项草案已比较成熟,建议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12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一〇一至一〇七号主席令。第一〇五号主席令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21年12月24日通过,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解读:此次种子法修正案审议通过,是种子法自2000年颁布以来的第四次修改。新种子法重点在于扩大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范围及保护环节。新增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加大假劣种子打击力度,完善侵权赔偿制度。加强种质资源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