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磷复肥会议可谓是行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众多的厂家、商家都急切地想要在这场会议中了解,专家对当下行情的分析、未来市场的预判等重要信息,以及寻求如何在营销上突出重围的方法,摸索出前行的方向,这场会议对于磷复肥行业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此次会上,《北方农资》记者也采访了众多参展企业,这些与农资行业相关的声音需要被听见!

声音八:
调整、重构,保供稳价成肥市主基调
新冠病毒、中美贸易战、极端天气灾害等事件的发生,不断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在国际局势复杂的情况下,存量竞争的现象越来越明显。“社会内卷”成为今年的关键热词,各行各业面临着调整、重构,农资市场也不例外。肥料是重要的农资资源,它不仅关系着我国民计民生,还牵动着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只有认清当今肥料市场行情,农企才能更好地做出改变,在农资领域开辟一片崭新天地。

庞全瑞
山东庞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庞全瑞认为今年肥料市场的连续上涨冲击着中国农资市场,尤其像尿素、二铵、钾肥等肥料的涨幅较大,但是农产品的价格一直没有起来,像一些基本的大田作物,比如:香梨、苹果、葡萄等水果涨幅较小。农业用肥的成本越来越高,但农产品的利润越来越低,不仅很多农企入不敷出,还导致一些种植户、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陈庆飞
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温喜生物产品经理陈庆飞认为今年行情变数太大是多重因素造成的,首先是疫情的影响,再加上一些洪涝灾害的发生,严重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肥料价格涨势过快,农业种植更处于雪上加霜的状态;另一方面,目前的竞争陷入白热化阶段,对各个农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产品,更要有技术,没有技术,没有原料优势的企业可能面临的挑战会更大一些。
除了上述因素外,天然气、石油、煤炭等调价进一步引发了肥料价格的飙升,但农产品价格保持低价平稳运行。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资产品和粮食产品的属性不同,农资产品属于市场化产品,具有商品属性,受到市场调控;虽然粮食产品也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但仍然属于战略性物资,作为大众的民生保障,受到战略性管控,粮食产品要保持在一个稳定合理的涨幅区间。由于资源条件有限,很多企业的资金链条断裂,面临巨大危机;农民们也因为利润空间的进一步缩小选择放弃作物种植,更多的人愿意在外打工。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进一步加剧供需失衡。
实施化肥保供稳价是我国目前农资领域的主基调,短期之内不会发生改变。肥料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要从源头抓起,全面升级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效果。
声音九:
整合、重组,构建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
天气因素是影响农业领域的关键因素,但气候环境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就比如:2021年河南、山西的暴雨作为黑天鹅,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小损失。原料上涨过快,也有很多小型农企因为无力承担高昂成本,倒闭破产。后疫情时代下,肥料行业从上游到下游的整个生产结构需要进一步整合重组,这必然会导致一些中小微企业由于一定的客观因素而无法跟上社会时代步伐。在此基础上,农企要如何调整发展方向,应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局势呢?
陈庆飞强调企业要想应对当前困局,必须要有自己的技术优势,而且原料资源整合方式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下一步,他们将以技术为先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凝聚社会资源,扩大企业的科研团队,做大做好做强产品,赋予产品生命力,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庞全瑞表示他们企业在营销策略和产品功能上做了很大调整,计划将通过技术输出、联合建厂或者在全国其它省份建立合作基地等方式,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解决运输半径的问题,力争成为全国知名的有机肥企业。

现代化农业强国离不开高科技的发展,通过科技赋能,未来农企才会走得更高更远。例如以科技手段赋能包装,建立产品可追溯化体系。浙江码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陈彩冬介绍,公司近年来致力于协助肥料企业把好产品传递出去,在传统二维码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算法库,帮助肥料企业及时掌握信息,做到精准高效、科技农服。
企业全面掌握产品使用和销售情况后,可以根据实际随时调整营销方针,拓展销售渠道,如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模式;健全现代农服体系,把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不仅让农民用好产品,更要会用产品,真正为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
“变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科技的日新月异不断推动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唯有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变化,才能力挽狂澜,占据肥市赛道新的制高点。这就要求企业审时度势,聚焦肥料市场,优化企业生产布局,整体推进肥料产业结构的创新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