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论是在稳定性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会议上担任主持,还是与《北方农资》周刊联合举办的《华北地区夏玉米栽培技术暨超高产施肥种植模式论坛》上做嘉宾,亦或坐下来面对面交流,每次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卢宗云会面,总能被他的亲和力、专注力感染。作为稳定性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他用“凝聚共识、横向联合、纵向合作、相互监督”总结联盟发展长远意义。
成绩斐然 源于领先科技
稳定性肥料作为新型肥料中一颗“闪亮之星,近年来取得不菲成绩。卢宗云告诉记者,“稳定性肥料是目前我国新型肥料行业中产业化程度最高、推广范围最广、使用量最大的产品。”经过几年发展,稳定性肥料行业已拥有山东施可丰、黑龙江倍丰、江苏华昌、中盐红四方、湖北祥云、中化化肥等28家大中型合作企业,年产量达到120多万吨,年推广面积近2000万亩。同时,云南农家乐、河北中嘉、新疆慧尔、内蒙古辽中京等一批小型复混肥企业,借助稳定性肥料成长为年产销量20万吨以上的中型企业,已形成倍丰2006、农家乐一号、施可丰、嘉化、中科虹、肥恋田、稳达夫、地力常新等一批稳定性肥料知名品牌。
目前,稳定性肥料主要推广区域集中在东北、中原和西南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推广范围最广,年销售稳定性肥料近80万吨,玉米采用稳定性肥料一次底施不追肥栽培技术得到全面普及。中原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西南地区主要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仅云南省全面销售稳定性肥料就达20多万吨。
卢宗云表示,稳定性肥料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主要基于农民的反复购买及生产企业在产品上的持续稳定增长。“农民信任我们,反复购买,这是我们发展的基础。”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与研究所合作生产的“倍丰2006”牌复合肥,产品知名度、美誉度逐年增加,仅这一个品牌在黑龙江省全年用量近10万吨,这是农民持续反复购买的最好佐证。
稳定性肥料迅速发展离不开研究所科研优势的持续发力。卢宗云表示,研究所拥有强大的科研团队,持续进行先进技术研发。十三五期间,研究所获得的肥料专利占全国肥料总专利数量的1/3。每年研究所将科研课题细分成多个子课题,交给在培硕博研究生进行技术研究,涉及材料选择、配方选配、方法检测及原理探索等。对稳定性肥料在某地区的技术效果、作物用肥规律、作物所需营养配比及使用方法等与地方农科院合作研究。这种内外结合的科研方式,使沈阳生态所不仅保持了技术的领先,也让技术更加贴近生产实践,从而让科技成果更加实用。
此外,研究所的科研优势也为稳定性肥料行业提供权威检测方法。2011年3月发布实施的《稳定性肥料》行业标准,为管理部门市场监管提供科学法律依据。今年1月份《稳定性肥料使行业国家标准》已经过标委会审查通过,年内可能发布实施。
达成共识 才能协同发展
2010年研究所牵头成立稳定性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稳定性肥料发展“功不可没”。目前,联盟拥有48家成员单位,包括山东施可丰、河北中嘉、湖北祥云等26家知名企业,还有山东、河北等22家农业科研院所。为了有效规避成员间的不正当竞争及重复建设等问题,联盟坚持“在每省重点扶持一家合作企业”原则,用多种方式维护成员利益。
研究所为联盟成员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每年针对企业业务人员、经销商进行营销模式、推广技能等专项培训,通过企业营销年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拓宽销售思路。此外,研究所发挥自己生产、推广产品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联盟企业共同发展。作为联盟副秘书长,卢宗云不辞辛苦,一年有近百天赴各地亲自指导工作,解决实际生产推广中的问题。用他的话说:“我就是联盟的培训师、消防员,哪里有需要,我会第一时间赶到并拿出最佳解决方案。”联盟不定期举办各种会议,使联盟成员从不认识到认识,从认识到熟悉,再到亲如一家。
针对联盟成员间存在产品同质化或是市场冲突等问题,卢宗云建议联盟成员强化树立自身品牌形象,先进的产品技术、可靠的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内涵,品牌战略是企业持续发展最有效的方式,是企业发展的积淀。同时,联盟也会进行干预、协调、管控,减少恶意竞争等不良行为发生。
目前新型肥料市场占比较小,给稳定性肥料广阔的发展空间,为联盟继续寻找合作伙伴提供条件。“目前我们在陕西、山西、广东、湖南等地正在寻找合作企业。”卢宗云表示。在选择合作企业上他有自己独到见解,“寻找合作伙伴,和谈恋爱一样,要接触后不断磨合,才能知道彼此是否真的适合。”他更青睐与民营企业合作。在他看来,民营企业领导人理念比较新颖,对新技术及新营销模式更容易接受,同时,在企业机制上,民营企业更容易把认知和行动贯穿到整个企业中来,利于产品持续推广。在新技术推广中更敢于在宣传上投入,只有反复宣传、强化,农民接受程度才会不断提高。“我们给每个合作企业2-3年发展时间,通过技术支持、营销培训等方式扶持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只有在技术认知、团队认知、科研品牌认知上“门当户对”的企业,才能协同发展,减少合作间的摩擦。”卢宗云表示。
“好产品+好方法”是王道
要想做适合我国农业生产需要的缓释肥料,必须深入了解我国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现状,“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卢宗云表示。土壤板结、酸化、重金属超标等问题阻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耕地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优质肥料产品是农业持续发展的保障。土地流转、生态农业建设、食品安全及农村城镇化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转折期,资源环境压力大,人力成本上涨,科学技术进步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供契机和可能,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催促企业要不断创新,农民需要企业提供更省工省力省时的新技术、新思路。因此,“好产品+好方法”更适合我国农业发展。
为此,研究所经过大量实验示范,推出玉米免耕翻免追肥技术。“双免技术的提出是技术与服务的双革新”。卢宗云表示,“两免”施肥播种技术=免耕翻施肥播种机+稳定性长效免追肥。稳定性肥料专利技术长效复混肥添加剂,可使肥效期延长到110-120天,满足大田作物一季生长需要,一次施肥免追肥。免耕翻施肥播种省时省工,减轻劳动强度,对农民来说增产增收;对企业来说工艺简单、效益较佳,增强竞争力;对国家来说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适合我国农业未来发展。
对联盟今后发展,卢宗云说要依然坚持“凝聚共识、横向联合、纵向合作、相互监督”十六字方针,只有严格遵守才能使联盟发展更具活力。联盟成员应凝聚共识,使稳定性肥料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强成员间的横向联合,通过联盟会议等形式加强联盟间交流合作,增强彼此粘合度。加强与各地方农科院所、地方企业的纵向合作,通过彼此互通有无,延伸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将技术转变为生产力是我们最终目标。”同时,联盟成员只有加强自律、相互监督,才能给联盟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使稳定性肥料联盟品牌更持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