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三级研究员 廖洪乐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放活土地经营权政策出台,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模式日趋多样。一方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另一方面,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户生产又将长期存在。在农业各个领域都面临社会化服务缺乏的状况下,供销合作社及时发现问题,并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为农民提供多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行动中,很好地处理了小农生产与适度规模经营之间的关系。
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多样,其中包括:产前的化肥、农药、种子等生资供应服务;产中的技术指导和机械耕、种、防、收等服务;产后的分级、清选、收购、烘干、仓储、营销服务;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金融、保险、法律等服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服务;农业市场信息服务。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是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迫切需求。
市场潜力大。2018年,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我国GDP比重为56%,服务业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占全部固定投资的近60%,在新增投资中占近70%,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6年,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为2302亿元,占全国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3.5%;2016年,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0.31%;美国农业劳动力只占劳动人口的2%左右,但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数却占劳动总人口10%以上。
需求正在逐步释放。农业劳动力短缺、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兼业化越来越普遍;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政府扶持政策逐步从原来的补主体、补装备、补技术,向补服务转变;城市工商资本持续关注农业、农村;典型经验与模式不断涌现。
推进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通过政府进行引导、规划(品种、区域、形式等),并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保险等方面进行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