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是常见的水稻病害,也是重要的种传病害。近年来,随着粳稻面积的不断扩大和旱育秧技术、秧盘机插技术的推广,恶苗病发生日趋严重。本期小编特邀请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潘以楼老师,为大家讲解怎样防治水稻恶苗病。
本期嘉宾: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 潘以楼
水稻恶苗病属种传病害。种子内外的分生孢子或菌丝体是重要的初侵染源,种子萌发后,病菌从芽鞘、根和根冠侵入,引起秧苗发病。病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可从伤口侵入感染健苗引起再侵染而使大田发病。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传染到花器上产生病种子。脱粒时,病种子的分生孢子粘附在无病种子上再次引起病种子。因此,水稻一生都可能感染恶苗病菌引起发病。关于恶苗病在大田期间能否形成再次侵染,还有些不同意见。一是在大田施用杀菌剂不能防治恶苗病;二是在大田间用孢子喷雾接种并不能显著提高发病率。
影响恶苗病发生程度主要因素是温湿度及育秧方式,而育秧方式不同也是在水稻种子萌芽至幼苗生长期温湿度的不同。
温湿度:水稻恶苗病菌侵害寄主以35℃最适宜,诱致徒长以31℃最为显著,在25℃下病苗大为减少。温度是影响恶苗病发生的最主要外因,尤其育苗阶段的温度更为重要。恶苗病菌喜高温,高温有利于病菌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生长,加重病害。因此凡高温催芽、苗床高温管理的发病就重。据报道,在30℃以上高温催芽的发病率为22%-25%;25℃-30℃常温催芽的发病率为3%;浸种不催芽的没有发病。说明降低催芽温度或浸种不催芽播种,对防治恶苗病非常有效。
育秧方式:肥床旱育秧田的恶苗病发生比较普遍且病情严重。地膜秧田的病株率明显高于露地秧田。在浸种过程中,种子中寄藏的水稻恶苗病菌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在水中可以繁殖产生大量小型分生孢子,这些分生孢子进一步扩散到无病的种子上,使种子带菌率迅速上升,苗期发病率也显著增加。
除栽培措施外,水稻种子处理是防治恶苗病主要有效方法。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后用苯菌灵、甲基硫菌灵浸种和拌种防治恶苗病,使用时间长达10年之久。我国在20世纪80年初,应用多菌灵浸种防治恶苗病,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在东北稻区、江浙沪稻区、河北稻区、上江中游稻区都大面积应用。但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恶苗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产生较高的抗药性而被淘汰。
DMIs类杀菌剂:在恶苗病菌对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后,许多研究者筛选其它杀菌剂替代多菌灵,如溴硝醇、乙蒜素等,也在生产上推广应用。DMIs类等三唑类杀菌剂被许多研究者看中,如烯唑醇、三唑醇、种菌唑等,但以咪鲜胺的效果最好,安全性较好,应用面积最大。咪鲜胺在20世纪90年代末应用于生产后,在2006年发现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低敏感菌株,生产上也反映咪鲜胺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下降。
氰烯菌酯:由江苏省农药研究所创制的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氰烯菌酯,对部分镰刀菌具有较高的抑制效果,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发挥较大作用。我们的研究表明其对恶苗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因其对水稻种子的安全性问题,在严格控制药液浓度和浸种时间下,氰烯菌酯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较。但因为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作用位点单一,抗药性风险较高。
其它杀菌剂:二硫氰基甲烷对恶苗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因为原药生产上的问题而在生产上淘汰。近期的研究表明,氟啶胺、咯菌腈对恶苗病菌具有较高的抑菌效果,用这两种药剂拌种或浸种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