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简历
冬至又名“一阳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 ,更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
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等,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三侯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至节,春之先声也。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冬至过后,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故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冬至,阳气开始生长,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习俗
祈福:《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
贺冬:《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祭祀: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吃饺子: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冬至养生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冬至一阳生”。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第一步:做好精神调养。保持良好的心情,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暴躁和精神抑郁。
第二步:加强身体锻炼。坚持每天晨练,内容要丰富多彩,跑步、跳绳、打球等都能很好的起到强身健体作用。
第三步:要顺应四时,做好饮食调养。补气食品:是指具有益气健脾功效,对气虚有补益作用的食品,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药、胡萝卜、鸡肉等。
冬至诗词
《冬至》
左河水
西北风袭百草衰,
几番寒起一阳来。
白天最是时光短,
却见金梅竞艳开。
诗词赏析:西伯利亚的冷空气袭击我国,造成百花凋零,万木萎衰;随着冷空气三番五次地进入并一路南下到达冬至日,阴去阳来。这一天北半球的阳光斜照极甚,使白天的时间最短,黑夜最长;但人们却在日光短暂、万物萧索之时见到腊梅芬芳,傲雪而开。
《小至》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
吹葭六管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
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
教儿且覆掌中杯。
诗词赏析: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诗词赏析: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