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转眼就要过去,今天我们一年一度的农资行业年度盘点开始连载,相信熟悉《北方农资》传媒的读者们已经等待多时了。按照惯例,我们分为肥料篇、农药篇、种业篇,多角度总结,以肥料内容先开篇,将分成上下两期文章,精彩不容错过。那么今年肥料圈有哪些大事件呢?一起看看吧!

一号文件指明发展方向
1事件
2月21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2解读
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意见》有三个显著特点:覆盖广、持续久、举措新,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谋划了重点,有利于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确保粮食和农业安全。
做好春耕化肥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
1事件
进入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仍在持续,国家粮食安全重要性愈发凸显。为做好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2月7日,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春耕化肥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全力提高生产能力,增加春耕化肥可供资源量;全力畅通干线运输和末端配送,保障春耕化肥顺畅流通;全力做好储备和进出口工作,增强化肥市场调节能力;全力加强市场监管,优化春耕化肥市场环境;全力提升农化服务水平,指导农民科学用肥。
2解读
受阶段性需求拉动、部分生产原料货紧价扬、国际市场价格带动等因素影响,国内化肥价格出现一定幅度上涨。春耕化肥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事关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大局。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必须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为做好春耕备肥工作,各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严格按照要求,扎实做好春耕用肥保供稳价工作,发挥化肥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
肥料价格创新高,生产企业开工率偏低
1事件
化肥价格从年初开始一直在涨,去年下半年,尿素的价格是1800元/吨,今年最高涨到3144元/吨,创下近10年新高。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化肥批发价格综合指数(CFCI)也能印证,12月6日,CFCI为3039.70点,环比上涨22.22点,涨幅为0.74%;同比上涨994.88点,涨幅为48.65%。
2解读
多因素叠加影响。一方面,原材料涨价明显,煤炭、天然气、硫磺等化肥原料价格涨幅较大,同时,国际氮磷钾肥均出现大幅上涨,而且涨幅高于国内,我国化肥出口明显增加。另一方面,社会库存处于低位。春耕期间企业销售化肥积极性高,春耕结束后化肥价格高位运行,库存都消耗了,导致化肥库存水平低于往年。不过,化肥涨价,化肥生产企业整体开工率却偏低。化肥价格明显上行,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探寻特肥破局发展之路
1事件
3月27-28日,由《北方农资》传媒主办的,以“品质农业、减肥增效”为主题的“2021SFA中国特定功能肥创新发展大会”暨品牌文化展亮相古都西安,业内权威专家、功能性肥料企业代表、经销商及种植大户代表齐聚一堂,聚焦行业、技术、营销、服务等进行分享、讨论和交流,共同推进特定功能肥创新发展。
2解读
新时代行业大背景下,新模式、新农民、新技术、新经济,种种因素促使农业整体发展由“重规模”向“提品质”转变提升。面对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调结构转方式、加强面源污染治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大形势,农资行业需抓住转型风口,引导农民种植升级,带动整个产业向优质、安全、高效、生态发展。近年来,以减肥增效为特征的特定功能性肥料,踏着行业提质增效的浪潮席卷而来。
南北对话助力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1事件
6月5日,由《北方农资》传媒主办的“2021第七届现代农业(农资)产业创新模式南北对话高峰论坛”在山东潍坊举行。本次论坛以“绿色农业与土壤修复”为主题,旨在全面提升土壤修复治理水平,高效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规范土壤修复管理,助力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联合业内优秀农资企业,行业大咖、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土壤修复方法,探索绿色农业发展之道。
2解读
土壤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质量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土壤污染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累积形成的,同时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历史欠账较多,因此,需要各界联合发力,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北方农资》传媒作为农资行业内专业媒体,有责任与义务联合业内同仁,扛起土壤修复大旗,推广生态环保的农资产品,助力绿色农业发展。
国务院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补贴
1事件
6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针对今年以来农资价格较快上涨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补贴;决定扩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增强农民抵御风险能力;部署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减费让利惠企利民;确定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政策,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草案)》。
2解读
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产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考虑到今年以来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明显上涨,正值夏收夏种关键时期,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会议决定,在加强农资市场调节、引导企业增加国内市场供给的同时,立足我国发展中国家实际,根据主要粮食作物农资等价格上涨情况,中央财政安排200亿元左右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补贴,以稳定农民收入。补贴资金要抓紧发放到位,不误农时。
加强化肥供应 全力保障“三夏”生产
1事件
今年春播以来,受原材料货紧价扬、国际市场价格拉动和阶段性需求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化肥价格持续上涨、处于历史高位,个别地区出现供应偏紧的现象。农业农村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加强化肥供应保障“三夏”生产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夏季化肥供应,全力保障“三夏”生产,夯实全年粮食生产基础。
2解读
春播和夏播粮食产量约占全年粮食总产的75%,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做好夏季用肥供应对保障秋粮和全年粮食生产意义重大。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建党一百周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抓好今年粮食生产不容有失。《通知》发布,为加强夏季化肥供应,全力保障“三夏”生产,夯实全年粮食生产基础打了一剂强心针。
————————————————————————————————————————————
2021年,对于化肥行业并不是“风调雨顺”的一年。这一年,国内疫情零星散发,国外疫情肆虐,能源紧张,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全球化肥供不应求,保供稳价迫在眉睫……无数农资人在市场浪潮中起伏跌宕,时代向化肥行业提出新课题,市场向化肥行业发出新信号。
面对严峻市场考验,农资人依然能够在逆境中抱团取暖、寻找商机,始终坚信“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新的一年依然不畏艰险,奋勇直前!

国家发改委约谈重点化肥企业
1事件
7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会议,约谈提醒部分重点化肥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参加。会议要求重点化肥企业提高站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依法合规有序经营,不得囤积居奇、哄抬价格或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参会企业表示,将全力组织好生产经营,暂不安排化肥出口,保障国内化肥市场供应。
2解读
为遏制大宗商品价格不合理上涨,今年5月份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提及要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5月中下旬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会同有关部门密切跟踪监测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包括联合约谈铁矿石、钢材、铜、铝等重点企业及行业协会,督促企业守法合规经营,组织铜、铝、锌等国家储备投放等。会议指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密切关注化肥市场变化,持续加强化肥市场监管,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能源价格大涨引发连锁反应
1事件
国际天然气产量供不应求刺激其价格飙升,欧洲由于天然气价格飙升已经引发连锁反应,波及其他相关产业链的供需情况和价格走势,特别是对国际化肥价格、农产品价格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一年来尿素、氯化钾、草甘膦价格几乎翻一倍左右,导致一些化肥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另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9月统计数据,全球粮价在过去15个月中上涨了40%。
2解读
过去十几年,由于国际化肥市场一直供大于求,化肥价格处于相对稳定行情。如今化肥价格涨得惊心动魄,为保障粮食的播种和收成,世界多国在力保化肥产量和价格稳定上推出一些措施。我国相关部门多次出台相关调控政策,优先保证国内的化肥供应和价格稳定。
出口化肥法定检验目录调整
1事件
10月11日,海关总署发布2021年第81号《海关总署关于调整必须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目录的公告》,自2021年10月15日起,对涉及出口化肥的29个10位海关商品编号增设海关监管条件“B”,海关对相关商品实施出口商品检验。其中属于危险化学品的出口化肥还应按照危险化学品相关监管规定实施出口化学品检验及出口危险化学品包装检验。
2解读
氮肥、磷肥和钾肥是我国常用的三种肥料,其中氮肥、磷肥主要由国内生产和销售,很少涉及进口;而钾肥则进口占一半,国内自产占一半。今年国际市场肥料需求量大且供应紧张,国内肥料涨价,尤其是中国自给不足的钾肥进口问题牵动各方神经。在国际市场上,钾肥贸易存在垄断,此前商定的长期进口价格很低,在钾肥价格大涨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商缺乏供应我国市场的动力。《公告》的发布对肥料保供稳价、稳定供应链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全力保障煤炭、电力、天然气、硫磺等化肥生产要素供应
1事件
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召开10月份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发言人表示,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着力抓好已出台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一是督促指导地方和有关中央企业,保障煤炭、电力、天然气、硫磺等化肥生产要素供应;二是部署有关方面做好相关化肥储备投放工作,进一步发挥好储备在化肥市场保供稳价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密切关注国内外化肥市场形势和进出口动态,适时会同有关部门采取针对性保供稳价措施。
2解读
受生产成本推动、国际市场传导、社会库存较低等因素综合影响,今年国内化肥价格快速上涨,已达近10年新高。为做好化肥市场保供稳价工作,10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拟通过低价竞拍方式组织第一批钾肥储备投放,此次竞拍投放的目的主要是实现低价储备资源惠及农民,同时通过储备投放引导市场预期、撬动社会资源释放,满足今冬明春复合肥生产,保障明年春耕用肥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会同有关方面,密切关注国内外化肥市场形势,进一步发挥好储备在化肥市场保供稳价方面的积极作用。
全国磷复肥会召开,权威解读行业真实状况
1事件
10月29-31日,由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二届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在江西南昌市开幕。经过二十二年的发展和耕耘,磷复肥产销会在促进行业生产流通广泛合作、宣传推广品牌、助力中国化肥产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交流先进技术、展示最新产品、沟通市场信息、探讨发展趋势的综合性平台,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
本届“产销会”的展览继续保持较大规模,也启动了线上线下同展,满足了企业持续不断的创新发展、推陈出新的展示需求,也更加突出了展览会的专业性和领先性。
2解读
产销会不仅是行业形象展示的盛会,也是信息交流、思想碰撞、把握未来的平台。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肥料行业自身积聚的问题和矛盾在疫情的催化下也将更加凸显和激化。如何在困境中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是所有肥料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行业企业共同的夙愿。疫情过后国内诸多行业将进入新的变革与调整期,而肥料行业在内外因素的推动下,变革、调整的广度与深度将远超我们的预期。
我国化肥出口量20年增长近21倍
1事件
据海关数据统计,今年1—10月,中国共出口各种肥料2934.1万吨,同比增加25.7%。2002年,化肥出口134万吨,2020年,就达到了2917万吨。这意味着,不足20年的时间,中国化肥出口量就增长接近21倍。今年前十个月,中国肥料的出口目的国家(或地区)达160个,集中在主要农业生产大国和中国主要农产品进口来源国。从肥料出口量看,巴西第一、印度第二,这两国占出口总量的35.3%。
2解读
天然气是氮肥的重要原料,今年以来,受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的影响,化肥价格大幅上涨。与此同时,10月11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从10月15日起,将对化肥出口实行严格的法检。法检比商检更加严格,且时间更长。平抑产能和满足国内市场供应是必须兼顾的,减少出口是减轻能源、资源供应压力和减少环境影响的有效措施。
五部门明确14个化工重点领域能效标杆和基准水平
1事件
11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的通知,旨在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做好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有效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2解读
为落实《关于强化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做好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有效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发布,其中部分指标涉及肥料制造行业,旨在加强绿色低碳工艺技术装备推广应用,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切实保障化肥生产能源供应
1事件
为促进化肥生产供应,确保明年春耕用肥需要,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做好化肥生产用煤用电用气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建立化肥生产协调保障工作专班稳定今冬明春化肥生产的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及相关企业要充分认识做好化肥生产能源供应保障工作的重要意义,协调解决影响提高生产开工水平的困难和问题。
2解读
为保障国内化肥供应稳定和价格合理,国家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前期出台的一系列化肥保供稳价政策的基础上,又陆续印发了两个《通知》,部署有关方面全力做好化肥生产用煤用电用气保障,并组建了工作专班,主动帮助重点化肥生产企业协调解决影响生产的困难和问题,保障化肥生产企业开足马力生产。随着保障化肥生产用煤用电用气、针对性保障重点企业开工等系列措施的落地实施,相信化肥生产要素供给将得到加强,化肥企业生产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明年春耕农业用肥供应将得到进一步保障。
假冒伪劣产品趁虚而入,各部门加大农资打假力度
1事件
12月20日,农业农村部通报了2021年全国肥料质量监督抽查情况。今年,农业农村部组织7家部级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机肥料、复合肥料和微生物肥料质量进行了监督抽查。全年内,全国范围内多地市场监督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围绕种子、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农机等农资产品,组织开展农资督查检查、农资产品质量监督抽检、违法案件查处、农资监管能力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等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破坏市场秩序等违法行为。
2解读
农资价格较高,许多假冒伪劣商品乘虚而入,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农资市场监管,坚决打击坑农、害农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农资供应市场渠道顺畅、规范有序,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同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指导化肥承储企业积极稳妥开展冬季收储,有力保障明年春耕化肥市场供应。
2021即将谢幕,坐上时光的列车,了不起的2021,必将成为2022最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