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现状促节水农业发展
王贺军告诉记者,河北属严重资源型缺水省份,据统计,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2毫米,水资源总量205亿 m3。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07 m3,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11 m3,均为全国平均值的1/7。河北用全国0.7%的水资源,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养活了全国5%的人口。农业用水方面,全省农业用水150亿m3左 右,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71%。小麦、玉米用水约80亿m3,占53%;蔬菜用水约50亿m3,占33%;果树和其它用水约20亿m3,占13%。
同时,河北地下水超采严重。据统计,从2001-2010年,年超采地下水60亿m3左右,造成地下水位连年下降,重点超采区平均每年下降1.37米。 特别是中东南部黑龙港流域,农田灌溉主要是靠抽取深层地下水,沧州、衡水、邢台和邯郸东部地区,井深大都在350米以上。连年超采造成地下水位连年下降, 特别是低平原区深层水是1-1.5亿年前形成的水资源,下降速度高达1-1.7米/年,形成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的全国面积最大地下水采空漏斗区。王贺军表 示,要缓解河北水资源危机,节水重点在农业,农业节水重点在田间。
河北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见成效
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特别是地下水超 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河北省多次研究部署,制定有效措施,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农业部门把推进农田节水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要举措来抓,大力实施“百亿 方农田节水工程”,选育推广节水品种;优化作物种植布局;集成节水技术措施;配套田间节水设施;完善墒情监测服网络;重点突破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全省的示范 推广。
王贺军表示,利用农田灌溉系统,将肥与水相融合,施肥与灌溉相结合,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需求,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的水肥一 体化技术,不仅节约水资源,也是施肥方式的巨大变革。目前全省拥有指针自走式大型喷灌,移动式、固定式、绞盘式;喷灌、滴灌、微喷灌;膜上、膜下沟灌等不 同形式节水灌溉类型。抓节水农业的着力点是节水灌溉与科学施肥相结合,推进水肥一体化;节水与增产增效的统一,社会与农民效益的统一。致力于把水肥一体化 作为转变施肥方式的重大技术,在广泛应用与蔬菜等经济作物基础上,重点开展粮食作物上的示范推广。具体来说就是:
试验示范小麦玉米微喷灌技 术。从2011年开始,河北在重点市县开展小麦玉米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示范面积达11.86万亩。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节水、节地、省工、省 肥、增产、增收”。节水方面,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壤质土壤每亩节水50-60方,沙质土壤每亩节水100-150方。节地方面,由于微喷水肥一体化不需 要垄沟和畦背,每亩可增加有效种植面积60-70平方米,小麦亩增3-4万株,玉米亩增300-400株。省工方面,农民仅需开关阀门就能进行田间灌溉施 肥,省去清垄沟、扒畦背、扒边埂、施肥等田间操作。每次灌溉周期可省时3-5天,小麦玉米两茬平均每亩省工1.2个。省肥方面,可根据作物生长发育需求实 现施肥浇水同步,减少肥料淋失挥发,提高肥料利用率5%-10%。增产方面,可实现少量多次施肥,实现高产稳产,实现攻粒肥夺高产。小麦一般增产10%, 夏玉米增产15%-20%以上。增效方面,应用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每亩节本增效小麦一般增效80-100元,夏玉米增效达100-200元。
示范推广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王贺军介绍,河北蔬菜推广水肥一体化节水农业技术达630万亩,其中膜下膜上沟灌占70%,滴灌占20%,微灌占10%。 重点示范推广三种模式,一是张家口、承德坝上地区在蔬菜、马铃薯等作物上示范推广大型喷灌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节肥效果显著。二是在中南部地区 设施蔬菜上推广膜下滴灌、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一般节水30%-60%,节肥30%。三是推广小投入、低成本的膜下膜上沟灌水肥一体化技术。
示范推广成效缘于多方助推
“河北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推广取得成效,离不开各级领导和执行者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王贺军特别强调河北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几点体会和做法。
首先,项目资金支持是水肥一体化工作开展的推动力。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一次性投入较大,而农业节水主要表现的是社会效益,与农民自身经济利益关联度不大,让农民自觉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需要国家在资金项目上予以支持,建立示范区,带动引导农民应用。
其次,集成简化完善技术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基础。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栽培制度需要统筹耕、种、收,施肥浇水、病虫防治与管道铺设和农机作业关系。 能否让农民省心、省力、省工,节水、节肥、节药,增产、增收、增效,是大面积应用推广的重要制约因素。必须进一步集成完善技术,推进信息化与水肥一体化技 术融合,配套解决与生产中不相适应的问题。
再次,建立有效的管理服务运行机制是保障。要强化服务,加强协调,探索适应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管理服 务机制。一是优先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集约规模经营区示范推广,优先选择组织能力强、能够统一管理的村整建制推进。二是组织建立专业服务队,统一负责设 备安装、施肥浇水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服务。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三是加强机井管理,调控灌溉用水。通过信息化定额管理,有效调节灌溉用水量。四是建立节 约用水补助机制,对设备更新维修和施肥环节进行补贴,调动农民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积极性,实现节水。
王贺军表示,河北在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 推广方面主要做了几项工作: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二是依托重点项目,搞好示范展示。依托农业、财政、水利、国土等部门基本建设项目,强化水肥一体化技 术嫁接。重点抓好水肥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强化田间示范展示,通过实际效果引导,扩大技术推广范围。在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示范模 式,优先安排在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化种植的地块实施,提高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效果和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探索管理机制,做好服务组织 协调。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需要对农户在灌溉、施肥等方面进行组织协调,需要把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逐渐纳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农业经营体系,着力 培育节水农业技术在社会化服务的市场主体。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参与、市场运作方式,探索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等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以家庭、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规模集约经营区为重点,培育典型,树立样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与涉农企业的对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特别是节水 工程、节水设备、农业机械、水溶性肥料及保水剂生产企业的合作协作,把节水农业作为一项产业予以扶持,完善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 集成完善提升水肥一体化技术,方便农民使用。开展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微喷条件下不同生育期灌水量及施肥量、养分配比等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制定科学的灌溉 施肥方案。建立和完善水肥一体化技术体系,编制技术操作规程规范技术推广。引入自动化、信息化、物联网技术,改进田间微喷管道铺设、拆装技术,提升水肥一 体化技术含量,进一步减少农民操作,降低劳动强度和用工。五是加强宣传培训,提高技术普及率。
着力扩大河北水肥一体化示范推广范围
王贺军告诉记者,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是改变传统肥水管理习惯、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河北将抓住国家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机遇,进一步扩大水肥一体化技术实施范围和规模。
一是重点在衡水、沧州、邢台、邯郸4个市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域,示范推广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10万亩的任务指标。同时,继续利用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项目资金,在全省其他市、县开展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区建设。
二是整合项目资金。抓住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旱作农业科技推广财政专项、现代农业、高产创建等项目资金,强力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推广。
三是加强技术指导。组织农技人员在关键实施阶段,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以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合作社为重点,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组织农民现场观摩讲解,引导农民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四是制定标准,技术集成。开展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微喷条件下不同生育期灌水量及施肥量、养分配比等水肥一体化相关技术研究,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灌溉施 肥方案,设备选型和安装管理方案,田间使用技术标准方案,在此基地上,制定水肥一体技术地方标准,以规范工程建设中的程序、施工、设备、安装、验收、评价 等工作。
五是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融合,推动物联网技术在水肥一体化技术上的嫁接与应用。
着力扩大河北水肥一体化示范推广范围
376
自2012年开始,农业部连续3年在河北召开全国水肥 一体化技术培训暨经验交流会,这既是对河北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的肯定,也为河北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有力促进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开 展。4月22-23日,今年全国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班在河北召开之际,河北省土壤肥料总站站长王贺军详细介绍了河北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的做法及未 来发展。
上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