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说农
在很多行业、很多企业追求规模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规模小就代表着被淘汰。这次疫情,让人感受到小的好处。比如小区内的小超市,在小区封闭管理后,极大方便了小区内部居民生活必须品的采买。很多小超市根据实际情况,在日常百货基础上,还增加了水果、蔬菜、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面对两天出小区采购一次的管理原则,大多数人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本来打算春节好好干一番的大饭店,不得不开门,把储备的蔬菜销售掉;反而那些规模小、以外卖为主的小型食品加工店铺生意还不错。也有很多大酒店转型迅速的,开始制作外卖套餐。
对于农业来说,很多人追求大规模,而忽视小规模的优势。如果说年前村里的农资店,能储备足够货源,春耕农资供应就不会有啥问题。按照疫情期间人员流动要求,跨地级市范围的流动受到影响,小规模农业生产,反倒影响较小。不管是农资供应,还是农业生产用工,在人口流动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规模越大,可能困难越多。
另外,在农业生产中,大家追求大规模统一种植,可是大面积统一的种植品种,在植保防治方面就面临病虫草害成片发生概率。所以过去每家每户自由决定种植品种,品种间的拮抗、协调,不同作物对病虫害的隔离等都起到关键作用。
一部分老板愿意搞大规模经营,还要不使用化学农药,恐怕遭受病虫害的机会还是挺多的。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有着明显优势,同时也存在弊端,这就是事物的两面性。
二十年前,农资行业大力宣传连锁经营、规模经营的时候,曾经发现在农业服务日益突出的市场下,小规模农资店转型成为农技服务站,是不可能被消灭的。因为它更贴近市场,更方便提供服务。今年看这些小的农资服务站就像小区的小超市一样,不但没有被大超市消灭,还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做农资、做农业,小,未必不好。找好自己的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小,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