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嘉宾: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 邓光联
推进我国现代种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企业集中度不高,小而散,大而不强。对2017年5203家注册企业分析:净资产超过20亿元的5家,超10亿元的9家,超5亿元的26家,超2亿元的91家,超亿元的215家,即超亿元的总数为346家,占比6.7%。种子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1家,超10亿元的2家,超5亿元的12家,超2亿元的48家,超亿元的138家,即超亿元的总数为201家,占比3.84%,全行业种子销售收入722亿元。育繁推一体化企业77家,上市企业9家,新三版企业74家。获得中国种子协会3A企业127家,2A159家,A证87家,共计A证375家,占比7.2%。前十强企业市场占有率由15%到18%,50强则由30%到35%。
科技创新没有重大突破,品种同质化严重。已审定过多年的还在作为主推品种,如玉米的郑单958是2002年通过审定,现在还是第一大品种,先玉335是2003年通过审定的品种,现在还是第二大品种。近几年,审定的品种,大多数推广几年就过去了。
企业整体效益不好,全行业不景气。2010年至2014年,种子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经历了快速增长;2014年后,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均出现较下降趋势,企业种子销售利润率由2011年的10.7%,下滑到2017年的5.92%。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营商环境有待改善。缺乏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套牌侵权事件时有发生,见惯不惊。对冒牌侵权行为打击不力,取证难、;处理难、赔偿难;企业存有侥幸心理,地方保护,使受害者维权成本太高。部分企业人诚信意识淡薄,唯利是图,导致创新者受损害,挫伤积极性,阻碍种业的健康发展。
走出去面临诸多问题,步履维艰。一部分企业鉴于国内的发展空间有限,有走出去的激情和举动;缺乏对国外国情、种情、人情的了解,盲目走出去,没有回报;集中扎堆,相互杀价,无序竞争;缺乏开辟国外种业市场的专门人才。
种业仍是我国的朝阳产业
国情: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总量不断增加,随着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提高。
国策: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潜力:与世界发达国家比,我国市场化的路子不长,有许多不完备之处,但是差距就是潜力。
种业形势变化
审定品种“井喷”;品种的入市权交给企业,品种的使用权交给农民,品种的审判权交给市场;过去是品种时代,以买品种为主,而今品种选育与经营合作;面对气候多变、病虫害种类增多;政策的透明度提高,知识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大,触及政策红线将受罚;诚信体系推动,老赖没有市场。
种业是支撑农业发展的基础,有人说种业是农业发展的芯片,以种业为先导,良种、良法、良机、良策配套,才能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