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战正式开始后15小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将向对华征税产品启动个别豁免的申请程序。
该宣布同时表示:公众可以在90天内申请为某个关税项目下的特定产品申请关税豁免,其他人可以在14天内对有关申请提出意见,申请人再有7天时间对有关意见做出回应。有关豁免申请获得批准后,豁免措施将从2018年7月6日起具有一年的有效期。
乍看之下,是不是会得出美国政府“反悔”“示弱”“找台阶”的印象?
仔细看这篇声明,结合近期各种报道及分析性文章的观点,逆向思维却有不同启示:
1
第一个启示,美国政府发动对华贸易战的根本出发点从未改变,始终是为了给中国经济发展添堵,尤其是对中国工业振兴方面的战略性扼制,这也注定了中美贸易战不可避免的遭遇战属性。整篇文章不长,但是“中国制造2025”就出现了三次。开头部分表示:发起征税的对象,就是受益于包括“中国制造2025”在内的中国工业政策的产品;文中说明,要根据“该产品是否对中国的相关工业计划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比如‘中国制造2025’”来决定是否给予“豁免”;文末再次强调,之所以发起对华关税打击,就是因为中国出台的政策致力于在高新技术领域获得经济领导权,再次举出“中国制造2025”的例子。
显然,中国在工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及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未来在国际经济领域话语权的变化,才是美国政府最不愿意看到的。看到这一本质,就不用奇怪美方为什么总要揪住几个站不住脚的借口不放了。实际上,就算不找或者找不到借口,美国政府也是迟早会发起这场交锋的。
2
第二个启示,特朗普政府为了发动这场贸易战,打得并非无准备之仗——除了对外放狠话(不排除故意制造烟雾弹混淆视听)、制造混乱内斗的各种戏码、抛出阶段性目标等,在实实在在的操作手段上,还有一系列行动计划。这次推出的“关税豁免”政策,一方面能够在极端项目上稳定人心,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些审核程序能把主动权抓到了自己手里。客观来说,这还真说明特朗普政府的务实和弹性不可小视,“资本主义垂而不死”不是没有理由的。如果美国政府的操作是始终一成不变、一味强硬蛮横的,美国经济受到冲击的规模和强度会更大,体会到被贸易战打疼的时间点会更早。相反,如果他们的处理手段更加丰富多元,这场仗打的时间恐怕会更长,中美较量会更具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
3
第三个启示,中国的本土制造业要下大力气加强。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这次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所波及的中国产品中,有不少其实并不是中国自己的企业生产的,而是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在华分部的产品。虽然美国政府征税“是向世界开火,也是向自己开火”,更是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经济化形势的直接打击,但是反观我们的出口结构,却正说明我们在制造业尤其是先进技术行业仍然需要奋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