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优质稻谷和大米需求量巨大,进口量不断增加,2017年9月份我国进口稻谷和大米3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37.9%;2017年1月到9月期间累计为298万吨,同比增加16.3%。
一忧市场主体是否收购
为鼓励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加大优质粮食供给,2017年10月,国家粮食局正式启动“优质粮食工程”,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把全国产粮大县的粮食优质品率提高30%左右。
部分地区大米加工企业愿意多收购优质稻,但当地对优质水稻市场消化量小,限制了优质粮的收购量。江苏某公司2017年只收购了1000吨优质稻谷南粳9108,公司负责人表示,在这个区间内,每斤高出一毛钱都能接受,但一旦超过这个数值,就不敢收了,市场没法消化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粮食局副局长章长勇表示,优质稻市场盘子有多大,市场收购主体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大户种植优质稻的积极性。
大户本身愿意种优质粮,但往往由于销路不畅而“弃优种常”,销路不畅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销售主体,即便大户的稻谷很优良,但如果面对的是不主打品牌的普通米厂,也会面临拒收的结果。
二忧优质不能优价
主要是经济效益差。算一笔账发现:每亩地田租700元,收割旋耕140元,种子农药180元,插秧260元,杂工50元,水电费50元,总成本在1400元左右。正常年景下,水稻亩产在1300斤左右,每亩净收益300元左右,且比较稳定;而如果种植优质稻,亩产少了300斤左右,每斤仅高出大约6分钱,还需要更严格的管理,经济效益比普通稻没有提升,甚至在下降。
居高不下的成本压力之下,部分大户最顾虑优质稻的价格,市场供求对优粮优价的决定性作用并未充分体现。对部分大户和大米加工企业而言,优质稻价格还没达到合理水平,和普通稻的价差并没有拉开,种普通稻以求稳成了部分大户的普遍心态,他们表示,较之普通稻,优质稻价格每斤高出1毛钱才考虑种植。滁州市全椒县种粮大户费平承包了1000多亩地,曾经种植过优质稻谷,亩产较之普通稻低了300斤左右,但价钱比普通稻只高了5分钱左右,算下来不划算。
大户们指出,目前的稻谷最低收购价中的一些收储指标,比如杂质、水分含量,和水稻是否优质是不挂钩的,种好种坏一个价。在目前稻米最低价收购还没深入改革的框架下,大户追求产量的提升,不在乎品质的提高,这在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程国强看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也是大户在优质稻和普通稻之间反复权衡后的结果。
改革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是关键
要“优粮优价”,当务之急是改革最低收购价政策,程国强分析指出,把保障农民增收的功能从中剥离出来,回归政策设计的托底初衷,让优质粮食的价格由市场供需来决定。否则最低收购价变成最高价,普通稻成本太高,客观上造成优质粮食价格的空间也有限,形成价格天花板。
程国强进一步指出,目前在最低收购价的支撑下,市场供给相对充裕,下游加工企业在塑造品牌、建立供应链方面由于原料成本高、“稻强米弱”等方面面临很多困难,在塑造品牌、打造产业链方面内在动能不足。
部分专家、大户、大米加工企业和基层粮食部门工作人员认为,大户种植优质粮的关键在于和相关大米加工厂合作,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发展订单农业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拥有了稳定的消费群体和被认可的品牌,可以拉开优质稻和普通稻的价差,有效解决大米加工企业“稻强米弱”现象。
最后,要因地制宜打造优质粮食品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以五常大米为代表的优质区域稻米品牌发展之路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作为个体的大户没有能力,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来主导,引导大户“种良种”、“种得好”;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把利润留给优质粮种植大户,让其获得合理的利润。
本文整理自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