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了上半年的市场规迹,我们给出了上半年的关键词:行业曲线、向经作进军、卖难、解决方案、土壤健康、产业延伸、新农商出现、大联合、设施农业、全程机械化。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生产化肥1681.88万吨(折纯量,下同),同比下降7%。氮肥产量下降幅度较大,成为化肥产量下降的主因,磷肥和钾肥生产相对较好。其中,尿素产量降幅高达20.8%,创出近年来下降幅度之最。
未来不会更坏,因为我们已经经历过艰难。就像走路,已经到了洼底,还能怎么低?行业会经历成熟及平稳甚至衰退期,企业也会经历,但是无论何时,总有一批优质企业崛起带动着行业的发展及进步,这就是领军者企业。
其实今年几乎没有企业抱怨,因为大家都知道目前是真刀真枪的较量,遵从零增长政策导向,未来主流企业是否重新洗牌尚未可知,何必给自己戴上第二、第三阵营的枷锁?所以,主流企业都在努力,为了更好的自己,为了实现农业的情怀,为了更好地服务农业。


种植结构的调整不仅仅是政策的引导,也有市场的引导。大家肯定都向经济附加值高的产品倾斜。虽然“经济作物出发”并非口号,但是企业和农民都是这样做的。企业和经销商都已经将之看成自己增量的源泉和深度服务的对象。
很多地方都在发展精、特、优农业产业。而市场的变化倒逼企业的变化。既然在大田的增量难以为继,所以很多企业开始将目光投注作物的专用肥。并对特色、特定作物有了很多的政策倾斜和服务。很多企业高管,包括一些大区经理在谈行业的时候,都表示虽然对某些区域的种植结构调整有准备,也已经调整了区域的政策,但是恐怕调整地还不够。


对于价格,种植户希望产量高、收购价格高,采购商希望采购品质好、价格低,消费者希望品质好、价格低。这三方的意见很难统一,并且价格很难有全国性的波动,大多只是某地区的波动。譬如今年河南的蒜苔滞销。与之对应的,很多地方的蒜苔价格仍居高不下。
玉米这样的大田作物,应该是最受“嫌弃”的物种,目前玉米价格低迷、库存较大,适当调减玉米种植势在必行。但百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玉米价格持续走低。种玉米肥料、人工这些成本投入较高,收益减少,甚至要赔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玉米还是其他的卖难,其根源还是结构性的,“大路货”多,优质专用品种少。因此,结构性改革在所难免,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更是重中之重。


近几年一直在提倡作物解决方案,今年又在马铃薯、水稻、苹果、柑橘等作物的全程解决方案上发力,目的就是为了指引方向,让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做营养解决方案呢?有技术优势,具备作物生长所需的全系产品,有肥料领域全品类矩阵,有专业技术指导团队以及整合技术力量的能力。有这样的能力,还要有由经营产品向经营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转变,由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变,由单一的产品销售转向作物全程营养解决方案的提供和服务的意识和理念。而在配合企业做作物的营养方案的基础上,经销商或者零售商手中会有更多的资源,可以涉足全程解决方案。


确保土地安全、环境的安全才能保障农业安全,才能保障粮食安全,消费者吃了才能心安。 无论是消费者对粮食安全的需求,还是从业者对农业安全的倾斜,亦或国家对环境、土地安全的重视,最终都将土壤健康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
土壤健康在这半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各省土十条相继出台。控制农业污染,科学施用农药、化肥。农业部更是专门成立了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有了国家的鼎力支持,有了市场的友好反馈,企业的进发力度自然更大。不只是氮磷钾,第四元素的广告语直击痛点,犹如一记闪电划破传统施肥观念的夜空。


以前流行跨界,现在强调产业延伸。跨界是哪个赚钱做哪个,隔行取利稍微透露出资本的随意性。行业延伸要么向上游,要么向下游,找到自己优势资源相对集中的部分,有着审视自我的感觉。
不必分辨哪种更好,因为我们一直在通往更好的路上,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要跑的路线。在向上或向下延伸之前,必须保障链条的健康、通畅,并找到自身优势资源相对集中的部分,做到出色。


科技改变农业,他们让改变发生。有这样一批农资行业的新型群体:80后;懂技术;技术驱动;会用社群传播;不依赖传统网点,直达农户。通过服务特定作物占领市场。他们无疑是找准定位,找准方向的先行者们。他们不同于一般的经销商,他们年轻,更有深耕市场的人脉和服务农业的情怀。他们相信好管理能出好产品,好服务能让作物有好品质、好收益。他们的管理和服务从来不是高难度,而是从实践中来。他们深挖种植户的需求和痛点,用服务让作物的品质提升,让农户收益增加。这样的新农商正在崛起,虽然目前不占主流,但是他们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当产业到了成熟期,领军企业间只会此消彼长,很难有大的撼动。那么,如何在成熟的行业做出新的增长与可能?集众智、聚合力,大联合才能大发展。发挥各企业在各自强势领域的优势,形成力量的聚合。
厂商共建,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合作力度。就企业而言,整合了经销商的仓储、物流、网络、资金和人才优势等资源;就经销商而言,借了企业品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力量。既整合了资源,又形成了更大的协同优势,对厂商都说良性的合作。除了这些,还有企业和银行、金融方面的联合,解决经销商和农户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问题。


设施农业,可以破解自然条件的制约。可以将水肥更加精准地施用,可以节约用肥用药,使你更少投入更多收获。设施农业不止今年独有,却在今年光大,并有燎原之势。设施农业在规模种植户那里得到逐渐普及,企业也在做设施农业的推广和示范。并且很多企业已经将液体肥或者水溶肥的销售和滴灌设备企业并在一起推广。


在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土地集约化的今天,几乎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开始被机械代替。更快捷,更高效是当下的追求。所以,大型的机械设备已经上线。机械施肥、机械喷药、专家的保姆式农化服务、大型机械收割和高端设备烘干等环节,都为实现增产增收、降低种植成本提供了条件。
前几年随着“种肥同播技术”的发扬光大,农机装备+缓控施肥的成功推广给了大家想象力。近来,很多相关企业嫁接资源的成功,也是行业一大幸事。飞防的异军突起,给无人机注入了无限活力,原本只是用来送送戒指、做点航拍的无人机,开始肩负起农业打药的责任。在大面积的大田上空飞一飞,喷一喷,病虫害就搞定,再也不需要自己顶着大太阳背着喷雾器一点一点喷洒。
全程机械化是符合我国农村状况的,对于留守“3860部队”而言,能有多少的劳力蹒跚在黄土上?即便是大农场,又有多少的资金支持大面积请工?
本文整理自中国农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