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要讲科学,很多认为好的东西未必是科学的,有可能造成减产损失。玉米的高产需要三个要素:种子、肥料、气候。在三个因素中种子占30%,肥料占30%,气候因素占40%。管理措施属于肥料要素中的一部分。玉米种植过程中都有哪些误区呢?
一、播种的误区
观点:普通种子可以做单粒播种使用;随意设置株行距,对密度没有概念,总认为稠比稀好;种肥不错行;浇蒙头水进行大水漫灌;播种浅了受不了,播种越深越好。
解释:每年都会有农户为此而受到损失。单粒播种技术是个新技术,单粒播种的成功不是单一环节的简单改进,而是一个系统的新技术,为什么几年前没有这个技术呢?原来很多农民采取手工点播的方法播种,也没有现在的播种效果,什么原因呢?
单粒播种成功离不开以下要素,缺一不可。
1、高质量的种子,纯度要高,不能低于98%,芽率芽势要高,不能低于95%,大部分普通玉米种子是达不到这个要求的。手工挑一挑是不行的。
2、单粒播种最大的成功就是实现了科学的种植密度,一个品种只有在合理密度下才能最高产,密度大了小了都不能高产。密度大了还会造成倒伏,空杆,感病等问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过稀了也会减产,但不会出现倒伏空杆的问题。
3、播种保苗是关键,不恰当的播种方法会造成缺苗断垄进而影响密度影响产量,化肥烧种,焖种烂种的问题是造成缺苗的主要因素。只有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块才必须进行深播,以降低干旱对出苗的影响,能随时浇水的地块必须浅播,播深不能超过5厘米,3厘米最佳。播种过深再大水漫灌会造成种子没有呼吸而焖烂,种子和化肥不错行施入会造成化肥烧种的问题,化肥使用量大的更严重。
二、除草剂使用的误区
解释:每年都会有农户因除草剂的原因造成玉米减产。根本原因是农民对除草剂不了解,没有掌握相关知识。玉米除草可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使用的除草剂种类不同,不得乱用。
出苗前苗前除草俗称封地除草剂,种类有甲草胺、乙草胺、丁草胺、乙莠水、莠去津。出苗后2页至5叶前主要消灭小草。此时使用的除草剂一般以砜嘧磺隆、烟嘧磺隆成分为主,一般在施药后7天左右杂草变黄,20天左右杂草枯萎死亡。在玉米苗后2-5叶期可全田喷雾,除草效果好、安全性高。甜玉米、制种田、糯玉米、登海部分品种易产生要害,应慎用。
玉米生长的中后期在玉米中后期发生草荒时,可以选择使用百草枯,用20%含量的150倍液,加防护罩进行定向喷雾。由于这是一种以触杀作用为主的灭生型快速除草剂,即使药液“溅”到玉米叶片上,也只是局部干枯,不会造成“死棵”。
此期千万不要使用草甘磷类,这是一种灭生型内吸性除草剂,主要是针对多年生杂草,多用于果园、沟渠、道边防除杂草,也可在农作物播种后、出苗前使用。如玉米中后期使用该药,因其具有内吸性,稍有不慎就会因下部叶片受害而传导全株,导致玉米死棵、减产严重。
三、化肥使用的误区
1.尿素使用的误区。尿素不要这样施:不要与碳酸氢铵混用,会造成尿素转化慢进而造成挥发和流失损失;不要地表撒施,大部分氮素在尿素转化为氨的过程中被挥发掉,利用率只有30%;不要做种肥,尿素含有的少量缩二脲会对种子和幼苗产生毒害,影响种子发芽盒幼苗生长;使用尿素后不要马上浇水,尿素的转化需2-10天才能完成,马上浇水会因尿素溶于水而随水流失。
2.过度施肥,认为多施肥就能多打粮。施肥过多会造成化肥残留而土壤板结。增施有机肥农家肥,适当喷施锌肥等叶面肥对玉米增产效果明显。
3.控释肥的使用时间。控释肥(缓释肥)具有控制肥料中氮肥释放时间的成分,所含氮素会根据不同玉米生长阶段缓慢释放,因此具有一次施肥,一季有效的特点。合格的控释肥能保证玉米生长后期不脱肥。控释肥的使用时间最佳为玉米出苗后20天。开沟施入。
四、空杆缺粒就是种子质量不好
观点:空杆和缺粒是种子质量问题。
解释:玉米空杆和缺粒产生的原因有多种,肥力不足时,施肥氮磷钾结构不合理,造成空杆;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植株间争肥争水易造成部分植株空杆;抽穗期前高温干旱土壤缺墒,会影响雄穗开花和雌穗花丝的抽出,造成花期不遇,花丝易枯萎不能授粉而空杆;雄穗散粉期遇到连阴雨天气会使花粉爆裂,失去活力造成授粉不良导致空杆出现;化控剂和除草剂喷施时间不合理,遇到玉米雌雄分化敏感期会造成败育;病虫害的危害也会导致空杆的产生。现在的玉米繁种质量已经显著提高,种子纯度都可以达到国家要求,因纯度原因造成的空杆现象越来越少了。
五、倒伏就是种子的问题
观点:玉米倒伏了就是这个品种不抗倒伏,销售者应承担责任。
解释:每个品种根系发育的时间稍有差异,为更好的增加品种的抗倒性,都会要求在6-8叶期(半米到一米高)喷施制定的玉米化控营养剂。同一个品种科学喷施化控剂的比没有喷施和喷施时间不合理的抗倒性强,很少出现倒伏的情况。科学种田要求水肥管理应该科学,没有一个绝对抗倒伏的品种,只要按科学的方法管理,所有的品种都能抗倒伏,罕见的大风和暴雨情况发生时出现倒伏属于正常现象。为增加玉米的抗倒性还应注意下面的问题:拔节期不要水肥过多;施用含量科学的复合肥料;留苗密度不要过大;及时防治病虫危害;按时喷施化控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