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肥料发展越来越精细化,功能性肥料可谓是肥料行业的热点,在实际应用中深受农民欢迎。有人说这是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差异化,追求新概念,炒作出来的“功能性肥料”这一概念,缺乏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夸大效果,打着“新、奇、特”的名义进行推广。那么,究竟什么是功能性肥料?它的“功能”体现在哪?带着这一系列疑问,《北方农资》传媒特别策划“2020功能性肥料专题报道”。近日,记者采访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肥料技术室主任王丽英,谈一谈她对功能性肥料的理解与看法。
功能性肥料要与传统肥料配合施用
功能性肥料是21世纪新型肥料的重要研究、发展方向之一,是将作物营养元素与生物刺激素、肥料增效剂和土壤调理剂等功能性物质结合,具有一定功能的多功能肥料。它具有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营养效率、改善品质特征或提高非生物胁迫、减少肥料养分损失以及改善土壤质量等作用。
根据功能性物质的种类和作用对象,可以分为生物刺激素、肥料增效剂、土壤调理剂等。生物刺激素类分为微生物制剂及提取物、蛋白质水解和消化产物、胡敏酸和富里酸、海藻及植物提取物、无机及合成产品类;肥料增效剂包括缓/控释剂,比如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等具有调控肥料养分释放、减少养分损失、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功能性物质;土壤调理类分为有机物类、无机矿物类,针对土壤障碍类型的差异有特定功能的酸性、碱性、物理障碍、生物障碍等类型。
功能性物质的功能一般不是单一的,有的具有促进生长、活化养分、改良土壤的作用,有的具有提高养分吸收效率、抗逆性等功能。功能性肥料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肥料,应该根据生产实际需求,在常规肥料基础上配合施用功能性肥料。
功能性肥料未来发展要有所突破
有关功能性肥料的研究与开发,国内外专家近年来都做了许多工作,取得很好的进展:海藻酸、氨基酸、腐植酸、天门冬氨酸等生物刺激素类功能性助剂促进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与功能性增效剂与复合肥、水溶肥相配合,创制了含海藻酸、含氨基酸、含腐殖酸、有机水溶肥料等功能性肥料并进行产业化生产与推广。
无论从国家政策、产业法规方面,还是农业高质量发展、障碍土壤修复改良等生产需求方面,功能性肥料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就目前而言,功能性肥料在研究和推广应用方面还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对功能性物质的增效机理研究不太清楚,盲目效仿,将功能性物质与肥料进行简单配合生产功能性肥料,对功能性物质功能和增效机理研究不系统、不深入;功能性物质与肥料配合加工的设备和工艺技术简单,产品性能和效果稳定性不好;部分功能物质的抗性机理研究较深,但没有与肥料产业结合应用。
未来,企业应加强对功能性肥料适用条件、应用方法和适宜剂量等应用技术研究。鼓励产学研结合,根据企业和生产需求,科研单位和院校开展功能活性物质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效果等机理研究,加快功能性肥料产品配方、工艺的产业技术升级,联合建立功能性肥料研究创新平台与示范性企业等。
功能性肥料在推广应用的同时,应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深入了解功能性物质,突破关键技术,创制高效、经济、生态、环保的功能性肥料。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区作物生产存在的问题,针对逆境种类、增效对象筛选功能性物质,研究专用性、多功能的功能性物质,根据其结构、性质创制高效的功能性肥料;加强对功能性物质化学及结构、界面聚合反应过程、表面活性剂化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根据农业生产的区域特点,研发改善水分利用、高利用率、改善土壤结构以及适应优良品种特性以及改善品质等系列的多功能肥料,从而助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