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农业创新的逻辑依据
嘉宾谈创新
本期嘉宾: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孙曰瑶
农业创新的逻辑依据
在过剩时代,以农资的身份,站在农资的客户即农户的角度,构建农户的利润模型。农户购买的化肥、农药、种子都属于其成本,在收入不确定条件下,增加利润的唯一办法是降低成本。在农村监管成本居高情况下,假冒伪劣成为自然。
作为农资经营者,本身作为农户的成本项,在农资过剩的市场条件下,农户当然有选择权。对化肥生产企业而言,农资店也是客户,农资店也有选择权,赊销成为过剩条件下的必然,想解决赊销,只有两个条件:一是意识客户的客户指牌购买,二是终端是企业自己的。如何让农户对作为自己成本的农资价格不敏感?答案只有一个:从农户的成本项,转到收入项。而基本的市场规律是:增产,供给增加,消费没有增加,产品价格必然降低,收入也就减少。供给增加,这就是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有的观点认为,国家可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但国家收购价格必须低于国际进口到岸价。所以,让农户对农资价格不敏感,唯一靠谱的是稳定或适当减少农产品产量,增加农产品的卖价。国家推出的轮耕,其实是控制农产品产量,试图提高农产品价格,确保农户收入。而增加农户农产品的价格,又不引起国际进口的冲击,理论上唯一策略是农产品品牌化。所以,增加农户收入的最佳策略,是通过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来获取品牌溢价。
实体农资店继续存在的理由
实体农资店是否存在下去,不取决于个人意愿,取决于种植规模:种植规模越大,需要农资店数量越少,种植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种植者直接与化肥企业或农化服务公司合作,不需要农资门店。
目前,我国规模种植之所以难以迅速扩大,有三个原因:农二代离开农村;国家政策是适度规模;土地流转价格增加了经营风险。
所以,农资实体店还会继续存在很长时间。按照从增产到增值的逻辑,可将农资实体店变成农产销售网店。免费为购买农资的农户提供农产品销售,通过网店销售农产品越多的农资门店,其生存与发展能力越强。探讨“合作社+配肥站+农产品网点”的模式,将构成农资门店转型增值的主要途径。
农资公司能否转型农业公司
国家推出化肥农药零增长,化肥企业集中化加剧,化肥企业出现兼并浪潮。国内氮肥生产企业数量曾有2000多家,经洗牌,目前仍有500多家,其中尿素生产企业约200家。国内尿素产能达5000万吨左右,平均每家产能仅25万吨,而在发达国家,有的尿素生产企业年产能达几百万吨,最大的是1200万吨。即使按照每家产能200万吨,也只需要25家。
既然化肥企业集中度提高,不需要那么多农资公司,农资公司如何转型?一从销售转到化肥生产,这种模式在化肥短缺时代没问题,但在过剩时代,最好的出路是被大化肥企业并购。二是从销售转到产业链。问题是属于替代性很强的产品,如何让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需要从物质上的非必需品,转到情感上的必需品,从而获得品牌溢价。
面对国家供给侧改革,企业出路是需求侧:谁能从客户的成本项,转到客户的收入项,尤其是通过品牌建设,让农户因你而卖出好价格,谁将笑的好并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