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国家一方面在生产环节领域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等投入,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流通环节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促进粮食有序流通,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流通环节,国家每年都支付大量粮食补贴,支持粮食的收购和存储等,通过补贴流通环节间接地补贴农民,保护好农民利益。这种补贴方式与当时的经济体制和粮食流通体制密切相关,对贯彻落实好“按保护价敞开收购”政策,稳定粮食生产与供求、缓解农民“卖粮难”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了解决农民种粮成本高,提高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今年国家针对种粮农民制定了较多的补贴政策。

农机购置补贴随着乡村振兴的实施,农业将会大范围以机械化规模化的形式发展,农业机械是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但农业机械本身价格较贵,所以国家针对特殊地形,例如丘陵、山地等地区,鼓励农民购置针对性的农业机械,并把补贴金额提高到35%,这将会极大地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程度。
优质作物发展补贴虽说我国粮食产量连年丰收,但我国粮食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优质农产品。针对优质稻米、小麦、高油大豆等特色农作物,推广水肥一体化等先进农业技术,对农民进行补贴。
农业生产服务补贴大量农民进城打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以老人、妇女为主。因此,鼓励农民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服务企业等组织向缺乏劳动力的农户提高社会化服务,不仅降低成本,还方便统一管理。例如南方山地区域实施的代耕袋种等形式,通过用奖励代替补贴的进行发放。
大豆玉米生产补贴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大量的优质玉米和大豆。为了缓解这种局面,国家针对种植玉米和大豆的生产者发放补贴。主要是针对种植大户和种植大县发放。不仅能够补贴农民,还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比较普遍,于是农村土地承包者和经营者并不一定是一个主体,所以国家要针对实际种地的农民进行补贴,就是谁种地补贴谁的政策。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其弊端也日渐突出,主要是:
财政补贴效率较低国外经验表明,支持流通环节的价格补贴政策,补贴效率相对较低。据经合组织测算,发达国家价格政策的补贴效率仅仅为25%,即补贴4元钱,农民得到的只有l元。我国在流通环节补贴效率也相对较低,结果国家花了钱,效果还不明显。
粮食流通不畅我国传统保护价敞开收购政策在促进粮食大幅增产的同时,也带来粮食的大量积压,使得顺畅流通和顺价销售陷入困境,迫使国家只能降价销售或不断调低保护价格水平,最终农民利益还是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财政补贴效率较低国外经验表明,支持流通环节的价格补贴政策,补贴效率相对较低。据经合组织测算,发达国家价格政策的补贴效率仅仅为25%,即补贴4元钱,农民得到的只有l元。我国在流通环节补贴效率也相对较低,结果国家花了钱,效果还不明显。
国有粮食企业缺乏改革压力和动力实行粮食保护价政策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有贷款、库存有补贴、亏损就挂账”,对国家的政策依赖心理日益严重,躺在国家补贴身上,市场经济意识逐渐淡化。国家每年给予大量补贴,企业反而陷入亏损“黑洞”。

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相信国家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会进一步完善补贴制度中的不足,为农民创造更多利好政策。
来源:综合整理自微言三农、农村新势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