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鹿邑县赵村乡大约有20多位销售多个品牌肥料的零售商,各自年销售量基本在三五百吨,其中澳特尔直销商刘桂芳去年销售“澳特尔”肥料1140吨。
刘桂芳向笔者介绍日售百吨肥料场景
在与他的交流中,刘桂芳用简单的话语道破天机:“肥料零售商或直销商大都拿着三五个品牌,甚至更多。农民进店买肥料时,往往不是哪个品牌的肥效好就推荐哪个,不少商家是专拣利润大的小厂肥推荐,农民上一次当不会上二次,丢了信誉,没有回头客,怎么会有可观的销量呢?俺只卖‘澳特尔’肥料,而且只卖两个配方,一个种小麦,一个种玉米。都是俺经过试种和向种植户反复调查,遴选出确有良好的增产效果的两个配方。大家用后都有好收成,认可这种肥料,口口相传,传播开来,销量就不断攀升。”
笔者从刘桂芳处还了解到,他不仅销量大,而且现款现货,不赊欠、不送货、不进仓库,肥料随到随销。这更令人惊叹。
据笔者走访全国农资市场所知,赊销一直是困扰农资经销商和零售商的最大弊病。因竞争太激烈,商家纷纷从服务延伸上下功夫,甚至用请吃送礼品等各种办法来迎合客户,争取客源。例如,在某些区域,零售商得把肥料给农民送到家,有的直接送到田间地头,撒进田里。河南不少农资零售商还备有机动喷雾器和撒肥机,有人还备了无人机免费为种植户服务。送肥料或农药时随车带着这些机器,直到撒完肥打完农药才算做成这笔欠账生意。笔者在一家零售店,见过小老板穿着沾满泥土的胶鞋从农民地里忙活完后返店的情景,也听到不少人抱怨:卖农资真不容易,真卑微。
在刘桂芳这里却是另外一番风景。他介绍说,平常在门店堆放着十吨八吨样品肥,一方面满足一包两包三五包零星用肥需求,一方面供提前付款订货的农民看样。到了销肥旺季,整车整车大量进货,通知用户前来提货,肥料都是当天到货当天基本上卖完,连仓库也不进(他没租仓库)。去年销肥最多的一天达120吨。
这就是所谓“吸虹效应”:一呼百应,买家云集,钱货两清。试想,如此卖农资,还会喊难么?还会感到下贱么?
刘桂芳20岁就在乡供销社就业,与农资打交道,27岁担任乡供销社业务主任。随着供销社系统改革,他下岗后办起自己的农资门市部,卖肥料和农药。2007年开始销售澳特尔肥料,从年销量一二百吨起步,到2012年卖到400多吨时,澳特尔肥料的口碑越来越好,销量越做越大。2018年卖到800吨时,他以为这可能是个瓶颈了。全乡6万亩耕地,总用肥量四五千吨。全乡20多家肥料零售店,800吨肥料已占百分之十几的市场份额。没想到2019年就卖到900多吨,去年突破千吨关口!
在一个乡镇销售单品过千的吨的零售商,不多见!
谈起经营之道,刘桂芳感触最深的就是:卖好肥料,货真价实,切切实实达到增产增收。别人用过好肥,识得好货,信得过商家,口口相传,一户会带动一村,一村会带动邻村。他介绍说:用“澳特尔”肥料种小麦,产量普遍在一千五六百斤,种玉米达到一千八九百斤。能稳定在这个产量,肥料能不走俏?但是,卖大品牌的肥料一般利润相对薄,不少商家难以做到只卖一个好品牌肥料。一些小厂肥料在原料、含量上做手脚以降低成本,给商家更大的利润空间,驱使商家为之当“导购”。因此,不良商贩在拿到一个好品牌后还卖几个杂牌货,靠品牌肥料吸引客户,靠杂牌货赚钱。就是通常所说的“挂羊头卖狗肉”,利用农民对肥料认知的盲区打小算盘,客户进店后,总是推荐利润更高的杂牌肥,会念叨:这肥料也不赖,xx用了,产量不错,价格还便宜,以此误导农民。有些奷商甚至还会说:庄稼跟人吃食物一样,经常用一种肥料会乏味,也需要换一下“口味”。这纯粹是骗人的把戏。如此耍小聪明,别人只会上一次当,怎么可能成为回头客呢?
刘桂芳告诉笔者,他卖的农药也是几个大品牌。他说:“卖好品牌农资,卖得踏实,农民用得放心”。他举例说,2016年春季遇到严重冻害,桑桥村刘德良家的麦子出现叶片发黄症状,很着急。指导他打农药促进麦苗根系发达,打过后症状克服了,产量没受影响,5亩地小麦卖了8500元。“刘德良很感激,逢人就说俺人好,货好。像他这样当咱的义务宣传员,好多村都有哩!”
走访刘桂芳后,农资市场五花八门的竞争让笔者陷入沉思。我不敢妄议农资人将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的是与非,只想说,诚信的回报是丰厚的,靠货好质量硬立店,决不是请吃送礼赊货及给农民撒肥喷药等手段所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