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之下,我国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都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新挑战。11月28日,第二十一届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宏观经济论坛在山东青岛举办,论坛以“着眼大局,把握未来”为主题,邀请了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农业农村部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姜楠,对后疫情时代中国的经济形势和该形势下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分析。

会议现场
魏加宁:补齐短板,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2020年的新冠疫情与2003年的非典疫情,都对经济、社会等多方面造成了深刻影响、重大危机,魏加宁以两次疫情的对比作为切入点,分析研判了当前形势下我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和发展方向。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信息的不对等、不流动给市场带来了困扰,这一点也随之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短板。要促使经济稳定发展,就要补齐“短板”,解决问题。
魏加宁指出,新冠疫情加速了经济数字化的转型升级,这更需要各方面相互兼容、相护信任。未来,市场仍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政府也会充分发挥作用,共同促进经济向好发展,而绝不能重回计划经济的老路。

魏加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战略性成就,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扶贫脱贫成效显著。姜楠表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释放农业农村多元价值、提升产业链掌控能力、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作为发展重点。姜楠表示,当下的工作重点是着力推动农业现代化、深化“三农”改革、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主要任务,重点推进农业基础夯实工程、绿色农业发展工程、农业产业化工程、质量兴农工程及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姜楠
本次论坛立足高远,从宏观经济视角看后疫情时代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型发展格局,为农业行业发展指引了方向,为农资行业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