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共有耕地面积3.86亿亩,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和水稻,油料作物有黑龙江的大豆和吉林、辽宁的花生。每年需要化学肥料约400多万吨(纯养分)。
自国家取消粮食保护价格,取消对化肥企业的运输优惠,再到征收化肥企业的增值税,农业生产和化肥行业真正进入市场经济这片海洋。近几年,化肥市场发生很大变化。
农民关注土地可持续利用
国家稳定的土地承包政策、减肥增效和有机肥料的倡导,以及农村城镇化的生活方式转变,加之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共同助推农民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注。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含有机物料肥料受欢迎。农民从过去的只看化肥标识含量和田间使用数量,到关注提高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和肥料能附带的其它功能,如:添加中微量元素、长效肥料、微生物肥料、豆科作物的抗重茬功能等。
农民选肥注重口碑和价格
粮价低迫使农民在采购肥料时更计较于价格,品牌对农民的购肥影响力越来越低,口碑比品牌显得更重要。良好的口碑、适度的价格是良好销售业绩的基础。粮价低也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等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流转土地近千亩或是托管土地上万亩的新型农民已不是新鲜事。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形成的种地大户对农村金融服务、农资成本投入、农业技术服务、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智能化、复合肥料生产的定制服务等创新都有极大的驱动作用。免耕翻、免追肥,技术组装(如土地培肥和播种施肥技术结合的免耕翻种植)、产品搭配(如药肥搭配)等“轻(轻松)、简(简单)、廉(低成本)”的栽培技术,越来越受到规模种植户的欢迎。
化肥流通环节简化
化肥流通环节进一步压缩、简化,从厂家到用户基本上一个环节到位。这不仅能让产品有终端价格优势,也能保证流通环节的合理盈利。过去经销商靠请客吃饭的“贿赂式营销”已经不好使了,农民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道理。小农户采取合伙“团购”的模式提高议价能力,合作社或是土地托管的则开始跟厂家对接。
尿素、二铵、氯化钾(或硫酸钾),农民说的“老三样”今年有回升趋势,这可能与它们有质量和价格优势有关吧。赊销的行为在减少,但在乡镇经销商一级还不能杜绝。有资本的化肥经销商越来越重视肥料低价期的采购,资本运作也是保证经营盈利的关键手段。
肥料生产以市场为导向
化肥企业的生产还是以市场需求定位为主导,哪个品种有量、哪个配方好销是企业确定生产时更为关注的。贴牌加工、定制服务开始在流通环节不断出现,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厂商的扩大盈利服务。
随着土地流转的扩大,大农户的增多,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复合肥料企业会有直接为农户定制服务为主的那一天。流通环节的服务,基本上是停留在送货上门、送货到田间地头的体力劳动式服务。在东北,很少能看到农民自己买肥自己运回家的场面了。
有效果的肥料受欢迎
化肥,尤其是复合(复混)肥料产品含量开始从高往低走,从掺混肥料54%、复合肥料50%含量,现在到48%或是45%为主流。这主要与价格竞争有关。炒概念、在包装标识上做文章比较多,大家都知道“人靠衣服、马靠鞍、产品看包装”这个基本道理。但没有效果,同样不能走远。所以,真正能看到效果的好技术还是受欢迎的。
高塔肥或成热点
东北农民现在买肥料越来越晚,不种地不买肥,经销商只好主动送货上门,甚至低于市场主动降价,谁都怕压货啊。这个习惯的改变让化肥(主要是复合复混肥料)能在本土生产,保证及时供应显得非常重要。
因为全年盈利就靠三四两个月(高峰也就一个月),所以这几年在东北建的复合肥厂越来越多,仅是高塔到今年末就达 16 座(辽宁6个、吉林9个、黑龙江1个),大有产能过剩之势,估计明年高塔肥将成为肥市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