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8
编者按:3月3-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及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局之年,两会代表委员共话改革发展、共商国家大事、凝聚决胜力量。此次两会代表就三农问题做了哪些提案议案,对农业带来哪些利好?本报就部分农业提案汇总整理,以飨读者。
全国政协委员 刘汉元:
建立全国范围农业大数据平台
刘汉元认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大数据平台是实现“智慧农业”关键。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大数据时代,不仅可以通过建立综合的数据平台调控农业生产,还可以记录分析农业种养过程、流通过程中的动态变化,通过分析数据,制定一系列调控和管理措施,使农业高效有序发展。
刘汉元建议,首先就是要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大数据平台。与此同时,还需依托农业大数据提供服务与信息支持,建立数据采集、共享、分析和使用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 李晓华:
农业大数据捍卫舌尖上的安全
李晓华表示,从农产品的食品安全、农产品生产过程的透明度以及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上看,未来建立农业大数据库是必然之路。
建好农业大数据之后,可以提前掌握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检测、物流、销售等环节的详细信息,并提早进行科学规划。这个农业大数据库建好后实际上相当于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平台内包括农产品从生长到制成成品的全部信息,例如,生长周期、质量检测报告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使生产流程更标准透明,能更有效保障农产品投入和产出,稳定农民增收。
李晓华提到,还可以运用物联网数据,解决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 万连步:
推动化肥行业向智能制造转型
针对传统化肥行业制造过程中存在问题,万连步建议,加快创新化肥行业发展模式,以配方大数据收集、生产制造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基于信息化和互联网的施肥服务为方向,促进化肥行业从传统行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具体为:一是打造产品配方大数据平台,从源头保障产品的精准适用性;二是加快信息化工业化融合,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三是推进电子商务模式探索与实践,提高交易和流通效率;四是基于信息化完善农化服务模式,促进产品合理应用。建议鼓励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线上农化服务,和线下农化服务相辅相成,不断完善农化服务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 刘嘉坤: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促精准扶贫
刘嘉坤认为,大力发展新型高效生态农业,不仅可以破解农村贫困、消除乡村环境污染、带动农民和农二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等,还能释放城市与农村两方面的活力。
刘嘉坤表示,高效生态农业指的是在尽量少使用或基本不使用化学投入物的前提下,保证作物产量基本不下降甚至高产。优质优价,使得农民付出与在城市打工同样多的劳动力前提下获得同样多甚至更多的经济回报,拉动城市中高端消费市场。该新型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旅游与养老多项涉农产业,附带解决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全面提升国民健康水平。通过高效生态农业破解农村贫困、消除乡村环境污染、带动农民和农二代大学生就业等。
刘嘉坤建议政府果断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利用中央涉农补贴、各项扶贫资金和环保资金,用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释放城市与农村两方面的活力,科学引领资本下乡,促进精准扶贫。
建议建立大型高效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区。按照先试先行原则,在条件成熟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大型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以计划+市场行为带动粮食安全问题解决,避免政策上“一刀切”现象。国家购买农业、健康和环境保护服务,发挥国家涉农、涉环保、涉健康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全国人大代表 郑孝和:
推动生态大循环农业势在必行
郑孝和认为,目前我国农业是小农经济,现代化农业水平不高,推动生态大循环农业势在必行,通过建设循环大农业可以实现天清、地灵、人善的好环境。
郑孝和表示,生态农业大循环需具备整体、协调、循环、能再生利用四个特点,这构成生态农业大循环完整的生态链。循环大农业要实现产出高效、资源集约利用、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功能。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大农业,可以解决农民生产的成本高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 伍跃时:
加强与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建设
此次全国两会,伍跃时准备了关于落实种业研发后补助政策、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等内容的多份提案。
针对目前农业保险保险品种少、保金低等问题,伍跃时建议,应扩大中央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提高保额标准和赔偿水平、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索建立农业保险“政府主导、第三方介入、保险公司承保”的运营模式。未来应该是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叠加,不仅为种业企业提供保障,更为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 言恭达:
加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利用与保护
言恭达认为,我国逐步加大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问题。一是公众对农业文化遗产认识不足;二是破坏现象依然存在;三是过度开发对遗产造成建设性破坏。
对此,他建议:建立多元参与保护机制,建立完善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遵循动态保护原则,将发展文化旅游、生态农业,建立生态博物馆等形式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结合进行,从而实现遗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平衡发展;实施针对性保护策略,除遵循统一的保护原则、加速符合条件的遗产项目积极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外,还应根据各类遗产资源的自身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全国政协常委 陈清华:
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农业品牌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标签。推进农业品牌建设,优化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陈清华建议,必须以现代装备和科技把农民和土地“武装”起来,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促进形成一批农业大品牌。要结合“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建立健全国家农业品牌发展政策体系和中长期规划,加快推动农业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要建立和完善有机、绿色、无公害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生产标准,建立农资电子监管追溯网络平台,积极引导企业规范标识和推广条形码,着力建设一批省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要大力开展以品牌为纽带的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加强农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形成商标品牌保护合力,推动国家级农业名牌的数量和质量在“十三五”时期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