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9
玉米不爱生长的原因:
1、湿度大
最近全国从南到北都在降雨,很多玉米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根系不能正常生长和呼吸,就会导致不长。
2、除草剂药害
烟嘧使用过多,或者是使用时期不对,引起药害,导致玉米发黄不长,对于轻微的症状可以喷施好点的叶面肥。
3、地下害虫
比如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啃食玉米的根,导致不能正常生长。尤其在干旱的条件下尤为严重。
4、根腐病
玉米根腐病会阻碍根系的生长,导致不长,植株矮小,可用多菌灵+农用链霉素进行灌根防治。
5、粗缩病
粗缩病一个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矮化,也就是不长,被称为玉米中的“癌症”,得病后很难治疗。
6、丝黑穗病
丝黑穗病主要是雄性花器变形,玉米穗里面是黑粉,一般是播种前拌种防治,也可用一些唑类的杀菌剂防治。
7、土壤板结
土地在大量使用单一的肥料后,就会形成土壤板结的情况,导致通透性不好。比如长期使用二胺或者尿素,就会有此情况发生,所以,以后在使用肥料时,一定要多元化,不要用单一肥料。

怎么才能有效防治玉米褐斑病呢?
玉米褐斑病通常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
最初为黄褐多功能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
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a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多发生于节的附近。
“玉米褐斑病的致病菌为玉蜀黍节壶菌,该菌喜高温和高湿。7、8月份若温度高、湿度大,阴雨日较多,有利于发病。”安徽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世济研究员介绍,在土壤瘠薄的地块,叶色发黄、病害发生严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一般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生病害,玉米12片叶以后一般不会再发生此病害。
为什么会发生褐斑病?
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中有褐斑病病原体菌;首先,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加5-10倍;其次,施肥方面,用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造成菌源数量相应的增加。
玉米5-8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
空气温度高、湿度大。夏玉米区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若阴雨天多,降雨量大易感病。
怎么防治褐斑病?
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
2、合理密植,提高田间通透性。玉米大穗品种3500株/亩,耐密品种不超过5000株/亩。
3、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适时追肥。一般可在玉米4-5叶期追施苗肥,追施尿素10-15kg/亩。中耕除草,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
4、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组织,及时深翻土壤。
5、做好药剂防治。王世济建议农户,过去发生褐斑病的田块,在玉米4—5片叶期,用三唑酮类或戊唑醇等防治真菌药剂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