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偏远山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欠缺,垃圾往往被无序堆放于村前屋后、沟渠河塘、道路两旁,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先看几张图片了解下:
再看看国外农村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欧盟:乱倒垃圾是犯罪
德国乡村周边
在欧盟的一些村庄里,张贴着“随意乱倒垃圾是犯罪,此类行为将记录在案”的告示。农民家中一般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垃圾箱,一个装有机垃圾,另一个装无机垃圾。工作人员如果发现没有按规则对垃圾进行分类,或把不适当的东西放到垃圾里,将会拒绝收集这些垃圾箱甚至罚款。
美国:垃圾公司深入乡村
美国农村的垃圾处理,一般由规模不大的家庭公司来承担。公司的员工也是农民,他们开着小垃圾车,到各家各户收取垃圾,同时也收取一定费用。而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带轮子的垃圾箱,每天早晨送到公路边,由专车带走分类垃圾。在美国垃圾公司会深入到每个乡村的每个角落。
日本:各种垃圾分类回收
在日本,垃圾分类非常清楚,能回收的垃圾与生活垃圾都分开投放,各放其箱。在有些地方每周回收不同的垃圾,包括玻璃制品、不燃物质(塑料、橡胶、皮革等)、金属、家电等。
针对我国的国情,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应结合山区农村实际,按照就近就地、分类分片原则,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消化的模式,解决偏远山区垃圾处理难题。
一是就近就地处理
“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已经倡导多年,但对于一些偏远农村来说并不适合。由于路途遥远、路况不便,很难把县域内所有农村垃圾全部转运到县里进行处理。而且,很多县城都是采用填埋的方式处理垃圾,处理能力有限,满足不了大量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需求。因此,就近就地处理更为适宜。
二是完善分类机制
生活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解决垃圾问题要从分类减量化、资源化入手。根据目前农村实际,垃圾分类主要受到收集转运难以实现分类、回收利用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即使农户对垃圾进行分类,但很多地方仍是混装转运,最终还是合并填埋或焚烧处理。此外,农户将垃圾分类后无专人回收,也无专业机构利用,不能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现实情况看,垃圾分类还不能最终解决垃圾的污染问题。
三是优化处理方式
垃圾处理方式的选择一定要因地制宜,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环境保护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无论采用哪种处理方式,对垃圾的分类要求都不能太严苛,而要坚持操作简单、维护方便、运行成本低的原则。
四是明确责任主体
地方政府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主体,要起到主导作用。要以乡镇为主体建立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确定专门人员专职抓好日常管理。各乡镇、村要制定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将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列入工作目标考核内容。要将垃圾规范处理、公共设施维护、保护村庄环境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建立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度。要成立卫生监督小组,对村级卫生实行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