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小麦、水稻、玉米追肥时节,市场上各种形式的山寨尿素泛滥。偷含量和虚假标注是一些肥料生产企业常用的骗人手法,尿素一般是在尿素前面加上功能性词语,而复合肥则是以偷钾为主。这些骗人手法通常具有欺骗性,容易蒙蔽消费者。
央视曾经报道的偷含量和虚假标识的典型案例。那么,在央视报道几年之后,肥料市场上这种坑农现象是否消失了呢?并没有,而且依然屡屡有见。
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农资经销商向媒体反映,在嵊州成立的某农资经销处打着“低价销售”的幌子,从山东富尔康肥业有限公司代理一款氮含量25%,加硫、锌、镁和多肽等总养分为46%“新型尿素”。该销售行为被举报后,嵊州市场监督局执法人员对该农资经销处仓库内250袋含锌尿素、265袋多肽尿素进行抽样送检。

该种植户说,这家农资经销处打着“低价销售”的幌子,在含锌尿素、多肽尿素上动起了歪脑筋。
据了解,当地农民戴名学、戴军尧分别购买了一定数量25%氮含量的多肽尿素和含锌尿素。
从经销商提供的产品包装袋上发现,产品外包装将“尿素”字体放大,没有按照国家要求,产品显示执行的是企业标准。同时,将N、Mg、Zn、S等成分,全部都算作了总养分,并凑足46%,从而误导消费者。农户如没有识别能力或者不仔细辨别,通常会按照普通尿素购买,如果按照正规尿素施用到地里,势必导致农作物后期缺氮。
而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小麦追肥的产品,40公斤一袋的零售价格才卖几十元,这种比尿素价格低很多的肥料,效果真的比尿素还要好吗?
肥料市场的乱象,让众多农民朋友不知所措。有农民说,一到买肥料时就提心吊胆,不知道哪个是真是假,看包装都是花花绿绿,里面装的啥也不知道。
许多年前,西方发达国家已严格限制氯化铵在农业上的使用,高氯化肥可导致土壤快速劣化,即盐碱化,对土壤及农作物品质都危害极大,施用一公斤的氯化铵比在土壤里撒一公斤食盐带入的氯离子还多。
氯化铵简称“氯铵”,又称卤砂,是一种速效氮素化学肥料,含氮量仅为24%-25%,而含氯量高达66%,属生理酸性肥料。氯化铵危害表现为抑制作物生长,减少或延缓分蘖或分枝,叶型变小,畸形,甚至呈烧焦状叶片,尤其是施用“双氯”复混肥(指氯化铵+磷肥+氯化钾)危害更大。
目前我国每年生产1300多万吨氯化铵,北方就有河南、河北、天津、大连企业生产氯化铵,氯化铵出厂价格一吨只有千元左右,有些不良厂商瞒天过海,添色造粒,看起来肥料产品美观诱人,其实每袋成本只有几十元钱,卖给农民价格翻倍,农民还觉得肥料便宜,其实厂商利润可观。
危害
监测数据表明:大量施用氯化铵肥料可导致土壤PH值下降0.96-1.2趋于酸化,含氯残留率高达19.6%。尿素、二铵与氯化铵氮的利用率分别为:33.8%、31.2%、21.6%;对微量元素有效锌的影响为:施用尿素土壤含锌1.92mgp,而施用氯化铵土壤含锌只有0.47mgp,直接影响下茬玉米的生长。
来源:综合整理自央视新闻、三农参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