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品一词已经出现很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近期和一些新型销售高手讨论,大家建议做出爆品。他们举出的例子大多数是通过他们的服务可以实现短期大量销售,实现大量销售的前提是价格很低,消费者觉得合算。难道这就是爆品吗?
查阅资料,有人给爆品定义:一年一款单品干到行业品类第一,让用户直接可感知并形成口碑的战略性产品或者服务或者平台。想想当年的小米、日本的马桶盖、还有农业的褚橙都是不错的爆品。可他们占领市场不是靠低价呀!
虽然某多多经常有9.9元的爆品推出,身边朋友还是因为这种不着边际的价格记住了某多多,而没有记住哪个产品。关键是他的这种不着边际的价格产品卖出去多少呢?还是压根没有销售,只是通过吸引眼球的炒作,打造了一个平台呢?
在农产品里,有人把大枣一年做几个亿;也有人卖红薯收获千万财富。目前看,只有那些把农产品品质提升、蕴含了大量文化的农产品才被人们认识、口口相传。然而那些靠低价、免费赠送的农产品没有成为爆品,就算某平台一次销售量很大,也只能是去库存而已。因为销售活动结束,消费者对这个产品还有印象吗?
做销售的都喜欢说,谁的故事讲得好就会出现爆品。其实对于农产品而言,品质是基础,经得起检验和推敲的农产品生产过程,才会确定是不是可以成为一款爆品。没有基础,只是靠策划的爆品,最终可能会成为反面教材!
国家审批了那么多的地理标志性农产品,从理论上讲都有可能成为爆品,可是大多数只是成为宣传的一张牌;那么多绿色农产品基地、有机农产品认证基地,严格的生产操作规程,应该是可以成为爆品。可是结果让人失望。我们的育种大师获了那么多的奖项,生产的大米知名度可能还不如泰国国王研究的香米。
要想做农业爆品,还是认真研究下自己的农业条件,研究下自己的技术。看看是不是可以一跃成为全国第一,是不是可以成为行业领导者?那些促销式的销售冲量,打造不出爆品,再说那也不是爆品呀?!
农产品爆品的背后,不仅仅营销策划,各种标准的制定、执行、产品分类、产品的延伸服务等都很关键!我们通过爆品要做事业,而不是简单的促销。
有时候大师们为了营销,策划会出现漏洞。比如说大师亲手做的茶叶,销售量远远高于他们亲手炒茶的产量,那不是自我毁灭吗?期待农业人,沉下心来,为了做好农业,搂草打兔子顺便搞出个爆品;而不是为了爆品,只会讲故事,那就离自我爆炸不远了。
在社会转型期,农业安全、农产品安全备受重视的前提下,打造农产品爆品社会条件已经具备,接下来的农业爆品可能出现是某农资套餐下的爆品,也可能是某农资服务下的爆品,那时候,我们农业行业转型才有意思。要拒绝以我们的产品促销成就他们爆品平台的事情,那时候才发现我们成了平台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