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季作物施用的肥料,其残留在土壤的部分在后续作物上发挥的肥效,称肥料的后效或残效。年复一年对土壤施肥,其后效将持续积累。化肥是我国现代农业用肥的主体,其当季肥效和后效的积累,是我国土壤有效肥力不断提升和农作物持续增产的重要因素。认识化肥的后效对全面评价和充分发挥化肥的积极作用,减少其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嘉宾: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奚振邦
化肥及其后效提高土壤有效肥力,大面积均衡培肥土壤。土壤是作物的养分库,种植在其上的作物,随时随地可以从养分库中吸取有效养分,库中的有效养分存量会因作物吸收或流失等减少,也会因施肥(化肥和有机肥)、灌溉和土壤中难溶养分的转化等得到补充。其中施用化肥及化肥后效的积累是最快、最有效的补充库存量的措施。耕地在长期、系统和较高化肥施用量条件下,其养分库存量将日益充盈,并随连续多年残留养分的积累而相对稳定在较高水平上。越是肥力基础差的耕地土壤,有效养分的提高越快。一个农业区在大体相同的轮作制度和主栽作物下,其作物产量能随土壤的有效养分的积累而明显提高。只有当这一地区的化肥施用量和作物产量在较高水平上相对稳定一段时期,或土壤养分库的养分存量在较高水平上达到相对平衡后,土壤养分的测定值才能相对稳定在与当地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土壤水湿条件相适应的较高水平上,不再继续明显提高。
化肥及其后效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大面积均衡高产。对耕地土壤连续多年使用较高数量化肥时,作物产量一般都比不施用或少量施用化肥时逐年有所提高,并在增产多年后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若下一季(下一年)停用化肥或大幅度减施化肥,则作物产量也将随之明显下降;若连续几年不施化肥,作物产量则将逐年递减。连续不施化肥导致作物产量的递减,是包括化肥叠加后效在内的土壤有效肥力不断消耗所致,从反面证实化肥及其叠加后效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效肥力的促进效应。
化肥的持续后效在为农业生产发挥诸多积极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存在无法回避的负面效应,而且在持续使用较高数量化肥的背景下,这种负面效应也同样可能扩大。一方面,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和多年持续施用,由土壤流向水、气环境的化肥养分(主要是氮和磷的面源污染)也不断增加,是导致水体(地面水和地下水)富营养化与大气中氮氧化物增加的重要因素,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监控的重要内容。这是当今人们对化肥存在疑虑、诟病甚至排斥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将有机废弃物用作有机肥料时,在其前处理、存放和施用过程中,也将不断和土壤、水、气进行相互作用及物质交换,不同程度地污染生态环境,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污染源。人们一般更多注意的是有机肥料的积极作用,而往往忽视其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由肥料(化肥和有机肥)因素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涉及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首先应从生态系统内部予以认识和解决。客观上看,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要保持较高且相对稳定的农牧业产品生产值,也要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两者必须兼顾,因此就不能急速和大幅度减少化肥使用量,而应借鉴国内外较为成功的经验,将治理和研究的方向集中到已有较好基础和初现成效的两个方面。